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被外賣改變的生活

$
0
0

“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62.5%的受訪者月平均外賣花銷占其飲食總體花銷四成以上,其中4.5%的受訪者表示外賣花銷占其飲食總花銷的比例超過六成。82.6%的受訪者表示外賣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就餐習慣

文|《小康》記者 吳潔

隨著互聯網和智慧手機的飛速發展,餓了麼、美團、百度外賣、到家美食會……大大小小的外賣O2O拼殺正酣,而在商家的銷售資料背後,快速增加的外賣點單比例,正從一些細微之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改變,從指尖開始

超七成受訪者經常叫外賣

曾經被周邊餐館的外賣功能表佔據的冰箱門如今乾乾淨淨,取而代之的,是林華手機螢幕上,被命名為“吃飯”的應用群組——裡面各種餐飲外賣軟體已經放滿了一屏。最近一個月,家住北京朝陽的自由職業者林華用這些軟體叫外賣的次數超過了80次。

這麼一算,林華自己也有些吃驚,平均一天近三次。

“是的,我有時候也買下午茶點和水果。”林華想了想,又補充說,“有時候早飯也等於是叫的外賣,因為我買麵包。”

林華把自己頻繁使用外賣軟體點單歸因於最近的天氣,“有霧霾,天還冷,最好就是叫外賣了。”

“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7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叫外賣,10.1%的受訪者偶爾會叫外賣,二者合計超過八成。而“方便快捷、不願出門和天氣惡劣”則是這些受訪者選擇外賣的主要原因。

“以前經常叫大一點的比薩,吃一天;或者社區飯館兒叫蓋飯,但我老懷疑那裡的油不好。”林華回顧自己從前叫外賣的經歷,覺得完全不能和現在相比。前一天中午,他在一家3.4公里之外的餐廳點了一份南韓炸雞翅,“在點評網站上口碑不錯,味道還行。”

幾個外賣軟體加起來,從潮汕砂鍋粥到麻辣香鍋,從烤鴨烤魚到火鍋,甚至於日本料理、南韓烤肉,應有盡有。豐富的點餐品類和便捷的訂餐方式逐漸改變了林華的生活習慣:以前總是肚子餓了,才拿起商家的外賣單打電話點菜;現在,每天十一點左右,他就會拿起手機為自己籌畫一單午餐外賣,“做好送來正好就到中午飯點兒了。”

一份小小外賣,映射的卻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在“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中,有82.6%的受訪者表示外賣軟體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就餐習慣。不僅像林華這樣的自由職業者,對於快節奏工作生活的城市工薪階層來說,吃一頓午飯,甚至跟汽車加一箱汽油沒有多大區別——都是為了補充能量,迎戰緊張繁忙的工作。這種情況下,把外賣送到工作點,顯然比放下工作去食堂、去飯館排隊就餐更省時、更高效。而“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73.2%的受訪者表示一般會在週一至週五的工作日中集中叫外賣。

外賣亦可“生活管理”

公司位於CBD商圈的蘇眉,從去年初才開始頻繁通過叫外賣來解決吃飯問題。

“以前覺得叫外賣就是不好好吃飯,湊合事兒的意思,除了速食就是附近小飯館兒,跟泡麵差不多。”蘇眉說,而快速跑馬圈地的手機外賣軟體改變了她的想法。

“沒想到日料店現在都可以送外賣了。”注重健康飲食,少油少鹽的蘇眉對此很是驚喜,甚至她經常光顧的一家沙拉店也跟外賣軟體合作,開展了送餐業務,“還有水果店在賣水果套餐,特別適合我需要控制體重的時候吃,一盒四種,切好的,中午在公司吃也沒問題。”

因為常在微信群裡分享外賣優惠券,蘇眉變身外賣達人的情況終於被母親發現了。“媽媽教育我不要老吃外賣,我就把我那幾天外賣點單的記錄發給她看,後來,她就不說我了。”蘇眉不無得意地表示,“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吃飯問題啦。”

現在,蘇眉的午飯晚飯、飲料水果幾乎都通過手機外賣軟體解決。不過,面對自己高頻點單的行為,蘇眉也會有點心虛,“習慣這事兒挺可怕的。我前兩月去杭州出差,住在酒店裡還點了個外賣。以前到別的城市,會看看點評網站找好評高的餐廳,這次就直接用外賣軟體,看本地人都叫什麼外賣,看著饞了就點了。”

蘇眉發現,平均一個月外賣花銷已經占她飲食總體花銷的一半以上。而“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的調查也發現,62.5%的受訪者月平均外賣花銷占其飲食總體花銷四成以上,其中4.5%的受訪者表示外賣花銷占其飲食總花銷的比例超過六成。82.6%的受訪者表示外賣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就餐習慣。

不過,隨之而來的蘇眉發覺自己的生活更易於管理了:因為外賣軟體大部分通過綁定銀行卡結帳,可以把刷卡記錄直接導入記帳軟體;因為每次點單的內容都有記錄,方便關注體重和營養攝取的蘇眉掌握自己的飲食情況……

“以前自己也會記,但有時候落下一兩天,後面就連不上了,現在等於自動有一份記錄,有空的時候整理一下就可以,有點生活管理的意思。”蘇眉說。

監管開始行動

外賣軟體正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其有大量的吐槽。在“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外賣滿意度調查中,就有43.3%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滿意”,有29.6%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滿意”;只有5.2%和2.5%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另外,“配送不及時、味道不滿意、食品不乾淨”已成為受訪者吐槽的前三名。

而在調查中亦發現,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已蔓延到外賣平臺。“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在使用外賣軟體時,遇到過食品衛生安全問題。

前有3·15餓了麼黑作坊事件,近有美團外賣明星飯店餐飲三證不全,登記地點與實際不符……各類外賣平臺安全事件頻頻見諸報端,讓外賣平臺受到了空前的關注。隨之,各地相關部門對外賣平臺食品安全的重視日漸提高。

以北京為例,大批量無證店鋪被清退,許可證公示率已經由2016年8月底的86.5%上升到了11月份的89.9%。而在上海,早在2016年9月1日,《上海市網路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就正式開始實施,對網路餐飲服務經營者和協力廠商平臺應當履行的主體責任做出明確。今年年初,浙江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省通信管理局,集中約談“餓了麼”、“美團外賣”等16家網路訂餐平臺相關負責人,督促嚴把外賣食品“安全關”。

“目前看,現有監管力度仍顯不足,未來監管仍需加強力度。”分析人士表示,比如對網上訂餐網站和外賣APP公司等經營資格進行審查,提高準入門檻;要求外賣平臺和實體商家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正式合同,明確雙方權責。監管部門也要對網上外賣商家進行不定期排查。不符合衛生標準的,要堅決予以取締。

而監管之外,外賣平臺自身的改進也必不可少。在“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中,有31.8%和9.3%的受訪者分別表示對外賣APP平臺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的監管“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85.2%的受訪者認為,外賣APP平臺有義務做好平臺上商家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管。

作為訂餐服務平臺提供商,外賣APP發展初期為搶佔市場份額,在食品安全方面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此,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外賣平臺無法保證送到客戶手裡的外賣是清潔衛生的,那其所提供的便捷服務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外賣平臺應盡嚴格審核的義務,查明餐飲店的來源;要做好對餐飲店相關經營資質的審核工作。”

雖然在市場與政策的共同推動下,不合格的外賣商家正在不斷被清除出市場,外賣行業正在不斷走向規範化,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外賣平臺要想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與商戶、政府及用戶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收穫一個透明度相對較高,食品安全獲得全方位、多層次保證的外賣產業鏈。

 

(來源:《《小康》上旬》 2017年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