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開始興起了馬拉松熱。據統計,2016年中國田徑協會註冊備案的註冊賽事達到328場,比2011年馬拉松註冊賽事增加超10倍。專家認為,馬拉松熱潮是全民健身時代的必然選擇。但另一方面,由於舉辦方良莠不齊,馬拉松賽事出現了各種問題。
《小康》記者 麥婉華
2500年前,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動了希波戰爭。雅典人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儘快知道勝利的喜訊,一個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跑回去報信。當他跑到雅典,說完“我們……勝利了”後,就倒地死亡了。而他所跑的這段路程正是42.195公里,此距離成為了日後馬拉松的賽跑長度。
儘管馬拉松的故事源遠流長,但是現代真正舉行的馬拉松比賽也只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已。1896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正式拉開了馬拉松比賽的帷幕。在隨後的時間裡,世界各地開始相繼出現馬拉松比賽。
據統計,如今全球平均一天有10場馬拉松賽事,且數量仍在不斷增加。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馬拉松風潮從最近幾年才開始興起。
前國家女子長跑馬拉松教練陶紹明告訴《小康》記者,2016年田徑協會註冊長跑的馬拉松比賽達328場,“和美國比較,中國的人口是美國4倍,比賽是美國的1/4。所以,現在中國的馬拉松剛處於爆發階段的開始,未來3-5年還有500-800場的發展。”
快速崛起的中國馬拉松
那麼,世界和中國最早的城市馬拉松分別是什麼時候?據記載,美國波士頓從1897年起開始舉辦馬拉松賽事,每年一次,從未間斷過,迄今已有119年的歷史了,它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
而中國最早的馬拉松要回溯到1910年11月17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史上第一次全國運動會。南京市地方誌辦公室研究人員介紹,選手從鎮江的金山跑到南京市區勸業會場的紀念塔,兩地之間的距離約為42公里左右,賽道長度符合馬拉松比賽的全程距離。
中國的城市馬拉松發展起步較晚,普及程度也比較低。國內馬拉松賽事得以開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1981年北京馬拉松賽是國際田徑聯合會準許後由中國田徑協會舉辦的我國首屆城市馬拉松賽事,那時參賽人數屈指可數,參賽人員也主要是國內外的專業馬拉松選手。
但是,中國在近年來也開始興起了馬拉松熱。2010年全國馬拉松僅12場,2011年增加到22場,2012年33場。但到了2016年,馬拉松賽事數量比2011年增加超10倍。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的統計,近10年中國從事體育運動的人群比重已經成倍增長,僅北京不完全統計每天堅持跑步的人群就有將近100萬。根據北京的常住人口統計,基本每20個人裡面就有1個人在堅持每天跑步,這也是朋友圈充斥曬跑步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濟促“馬拉松賽事現象”產生
國外有研究分析稱,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其國內的多個城市將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週期,這被稱作是“馬拉松賽事現象”。
中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正是在2011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 《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7.1564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083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計算約合5540美元。中國的馬拉松賽事現象正是從2011年開始出現。
馬拉松賽事的報名速度與人數也快速上升。以北京馬拉松為例,它的全程、半程和迷你專案名額共計3萬個。這3萬名額2011年歷時6天報滿;2012年只用了3天不到,而2013年據北馬官方統計,僅僅13個小時就被搶光,創下賽會新紀錄。
陶紹明表示,中國馬拉松比賽增速如此之快與馬拉松的人口總量,經濟發展總量,人本身發展階段的需要有關。
“社會經濟發展、群眾健康意識提高是馬拉松運動受熱捧的重要基礎。與其他專案相比,馬拉松簡單經濟,適合大部分人群。跑步能由內而外提升人體健康指數,在塑造健美肌肉的同時,提升心血管功能。參與馬拉松,可以在檢驗平日跑步成果的同時,享受跑友盛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衛說。
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馬拉松比賽數量與參賽人數還遠遠不夠。例如,美國在2012年進行的路跑比賽達到780場,2013年達1100場,參賽人數達到541000人,一年的增長率達到30%。2012年,日本有300多場,德、法、英國和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等多在100多場。同時有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能夠完成全程馬拉松賽的人數大約7-8萬,美國2013年的完賽人數是55萬。從中國馬拉松的舉辦數量與參與人數可見,目前中國馬拉松賽事仍然處在一個初級階段,但是發展的趨勢明顯。
全民健身時代的必然選擇
馬拉松運動因其比賽場地的開放性和參賽選手的包容性,成為國際普及化程度很高的長跑比賽專案。近年來,馬拉松的興起對於中國人和城市來講有什麼意義?
陶紹明認為,馬拉松是全民健身時代的一個必然選擇。他表示,馬拉松是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商業體育、景觀體育四賽合一的體育賽事。普通老百姓可以與優秀運動員在同一起跑線,同一賽場比賽。而且,馬拉松也是城市名片,以賽事為載體宣傳城市,通過賽事巨大平臺可以宣傳城市。
馬拉松不只是體育賽事,也是一個市民節日。“如果花了很多錢把馬拉松辦成一個體育賽事,是失敗的。因為我們要搞一個體育賽事很簡單,找一個體育場跑上105圈,獎金、名次、頒獎都有了。真正的馬拉松是跑者用腳步丈量城市,用眼睛宣傳城市。比如,我一個人到武漢參加馬拉松,我的太太孩子會一起來,也就是說一個活動帶動更多的人來。所以一定要辦成市民節日。”陶紹明說。
馬拉松賽事對推動城建起到積極作用。陶紹明說,辦馬拉松就是給自家城市搞建設。例如,河北衡水湖當年舉辦馬拉松,因為沒有集合的地點,後來拆遷了一個179戶的漁村建設了馬拉松廣場,老百姓很支援。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海邊的公路原來不通,但馬拉松賽把海邊的路線打通了。
馬拉松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通過電視、網路、自媒體等對馬拉松進行宣傳,以賽事為載體讓老百姓認識到自己城市的發展。陶紹明舉例,蘭州舉辦馬拉松花了4000萬修了一條馬拉松大道,當時老百姓都反對,結果第一屆馬拉松結束以後,老百姓看到電視現場直播以後,激發了對自己家鄉美好風光和人土風情的自豪感、榮譽感。
評論人、作家、戰略管理研究者解筱文則認為,馬拉松是對城市服務功能的重要檢驗。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舉辦國際化賽事,其實反映的是城市對其服務功能的一種自信。因為,大型賽事是對城市服務功能的最好檢驗。這種檢驗主要考量賽事的科學組織、有效控制、危機處置等能力,以及配套保障設施、城市文明程度等環境因素。至少對交通、環衛等事業是一次重大檢閱。
馬拉松更是現代城市精神塑造的良好載體。解筱文說,每一項較大體育賽事表面看是體育運動的開展,或者是體育文化的傳播,而實際上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文明的綜合展現和更新。以人為中心的體育運動必然會給城市精神、城市氣質注入新的文化因素。
反思:賽事組織仍存在漏洞
但是馬拉松運動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問題。12月10日上午,2016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鳴槍開跑。在賽中,兩位跑者林某某和吳某某出現心臟驟停、呼吸停止等情況,經全力搶救無效後死亡。然而,這並不是個例。
從2014年開始統計,經媒體報導的共有14人在馬拉松比賽中猝死。其中,2014年5例,2015年5例,2016年4例,其中超半數以上是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猝死,近3年的猝死案例中,在終點附近的猝死機率也超過80%,大部分是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
專業馬拉松教練吉新黎表示,兩三年前,在馬拉松比賽中相應配備的醫療救援還不完善。近年來,由於全民健身熱情高漲,馬拉松比賽比較流行,參賽人數眾多,每次大規模的比賽中,負責賽事急救的醫生和志願者,還有配備的AED救護站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和人員都能立刻為傷者展開應急救援。目前救援設備和應急方案較為完善。但因為這屬於行業內的規範,一些小的地方性賽事可能還未能引起重視。
另外,由於在經濟利益杠桿的推動下,許多城市紛紛舉辦馬拉松賽事以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研究體育教育訓練學的李康告訴《小康》記者,在此背景下,舉辦者們大量心思花在經濟方面,再加上馬拉松賽在我國興起、舉辦時間不長,很多城市不具備舉辦馬拉松賽事的軟硬條件,這樣一來城市馬拉松賽事積極作用被束縛。特別是賽事組織的混亂和組織管理的漏洞百出,成為阻撓中國城市馬拉松賽事發展不可迴避的問題。
例如,在不少知名的國際賽事中都有頂替他人報名資格參賽的行為。2014年北京馬拉松最為爆炸的事件就是“尿紅牆”事件,由於沿途設置的流動廁所和公廁較少,眾多參賽者如廁難,只能就地解決。海口馬拉松賽事中對主幹道實行封路,從而造成長達9小時的交通癱瘓。
根據不少長期跑馬拉松賽事的人透露,因為嫌體檢麻煩,他們還會找門路拿到體檢合格證明,賽事承辦方也不會做詳細的檢查核實。李康表示,這些事件的發生表明馬拉松賽事的組織管理上存在明顯的漏洞,這些漏洞的存在增加了賽事選手的安全風險。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主任陳春華認為,儘管賽事有風險,但也不能因此怠慢了馬拉松在中國的發展。“就像從古到今都有人會卡到魚刺,但人們不能因此而不吃魚。馬拉松也一樣,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其越來越規範化,讓參與者不能走旁門左道參加賽事。並且增加對於馬拉松運動知識的普及,讓人們認識到如何跑馬拉松才是健康的,減少在跑馬拉松當中遇到的風險。”
編輯/陳遠鵬
(來源:《《小康》中旬》 2017年1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