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IP爭奪戰

$
0
0

IP,原本是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但是伴隨著IP熱潮的興起,如今大家提及的IP已經有了很多新的內涵或外延,它可以是一部小說、一首歌、一篇新聞報導,甚至一個人。

業者常說,無IP不成席。於是,2016年,這個時髦的名詞繼續一路狂奔。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影視公司還是遊戲公司或者網文平臺,大家仍在“買買買”,“囤囤囤”。

毫無疑問,由於IP天然具有完整的文化基因、市場基礎和商業模式,打通了出版、影視、遊戲、文學等行業以及資本市場,可以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巨額利潤,是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金礦。

但是,圍著這座金礦,如今的文創界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2016年IP變現失利者眾。去年還是人們手中的“金庫”,今年卻成為了“手雷”,強烈反差背後的癥結就是一句話,“IP不只需要挖掘,更需要運作”。

運作IP,“老司機”好萊塢的“技術”可謂一流,迪士尼更是其中的翹楚。作為卡通動漫出身的泛娛樂公司,從最初由華特•迪士尼本人創作出的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等經典卡通人物,到21世紀風靡全球的《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等作品,迪士尼不僅擁有海量IP儲備,還形成了相當成熟的“電影+衍生品+娛樂地產”IP生態圈。

先是利用已有IP品牌打造電影,完成第一輪盈利,再通過電影的成功進行周邊產品開發,形成第二輪利潤,迪士尼永遠走在IP運營的最前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觀國內的IP開發熱潮,火爆背後,亂象叢生。下一步如何演化?是哀鴻遍野,還是走向理性?IP已經讓不少人陷入“焦慮”。

不過,樂觀者眾,他們堅信,浮華過後理性必然迴歸。

IP亂戰時代呼喚理性

目前國內優質IP資源已經所剩不多,假若繼續沿著現階段盲目爭奪的態勢演變,未來公司購買的IP或將成為燙手山芋,哪怕是超級IP,也有可能面臨虧損的風險。面對虛高的價格,業內急需擺正態度,讓市場迴歸理性

文|《小康》記者 吳潔

不知不覺間,2016年已經走近尾聲。縱觀2016年的文化消費市場,“IP”概念依然備受關注。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改編自同名熱門網路小說,上映後憑藉6.06億元票房領跑十一黃金周;《老九門》、《微微一笑很傾城》等IP改編劇不僅獲得了高收視和高點擊量,其衍生遊戲也獲得了不俗的下載量;演出市場上,脫胎於人氣小說、大熱電影《失戀三十三天》的同名話劇也正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火熱開演……

整個文創產業依然在熱火朝天地炒作IP概念,無IP不成席,搶佔IP資源已然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行業現象。人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是虛假繁榮還是文創產業的一個必經階段?該如何理性挖掘IP價值?

IP時代到來

“IC、IP、IQ卡,統統告訴我密碼!”很多年前,當《天下無賊》中範偉喊出這句話時,電影院裡爆發出的是哄堂大笑。當時,在多數觀眾腦海裡,“IP”這兩個英文字母還僅僅意味著一種能夠儲值的電話卡。

後來,IP的概念慢慢變成網路的一個位址,IP位址段。

而如今,大家爭相談論的IP,是英語“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智慧財產權”。廣泛意義上是指那些被廣大受眾所熟知的、可開發的潛力巨大的文學和藝術作品。IP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漫畫作品、文學作品、原創短片,也可以只是一個概念。“其實,現在在文創產業內,只要是大熱的資源(關注度比較大)都可以叫IP。”影視劇盤點網宣傳部經理李慧怡對《小康》記者總結。一個好的IP極具商業價值,它可以後續衍生為電影、電視、遊戲、音樂、動漫、文學、周邊創意等等娛樂產品。美國迪士尼公司即是運營IP的成功典範,依靠米老鼠、唐老鴨等廣受歡迎的形象IP,衍生出主題樂園、玩具、服裝等多種產品,收益遠超動畫片本身。

2014年,中國電影、遊戲產業的高歌猛進,催熱了“IP”一詞。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動漫產業發展態勢強勁,總值超過1000億元,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14.84%。而電影產業方面,2014年我國總票房約為296億元人民幣,以36%的增長速度狂飆,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這一年“小時代”系列、《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由小說或歌曲改編而成的作品在市場上紛紛取得高票房,IP開發熱潮到來。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魏鵬舉看來,IP開發熱潮的到來是我國文創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的必然體現。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目標的提出,在政府大力推動和民間資本的熱捧下,我國文化產業實現了高速發展,在互聯網產業引領下,IP產業鏈的開發已初步形成。

招商證券發佈的報告顯示,上游的IP儲備與交易、中游的內容製作與運營、下游的衍生品市場,這三者形成了完整的IP產業鏈,三者互通將打造出超萬億元IP市場。

資本無IP不成席

資本擁有最靈敏的嗅覺。於是,2015年開始,影視和遊戲企業競相追逐IP,人們堅信得IP者得天下。

以儒意影業為例,其購買網路小說《致青春》著作權,電影由趙薇執導,這部電影投資只有6000萬,但最後的票房高達7.2億。

從儒意影業官網中列出的作品可以發現,儘管只有17部作品,但絕大多數為票房或收視率成績較好的作品,包括電影《致青春》、《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小時代3》等,其中《致青春》票房7.2億,《老男孩》票房超2億,《小時代3》票房接近6億。

電視劇則有《北平無戰事》、《瑯琊榜》、《羋月傳》等,短短數年時間,投資IP生意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走進了人們視野,目前儒意影業估值已高達27億元。

巨大的投資效益無疑使進軍IP開發同樣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共同選擇。

百度成立了百度文學,並簽約影視、遊戲等多家合作夥伴,進行IP產業鏈開發;騰訊收購盛大文學成立閱文集團,以文學為源頭,打造IP綫上下出版、影視、遊戲、動漫、音樂、周邊等泛娛樂領域的多態呈現;阿裡推出“阿裡魚”平臺,定位於IP授權交易平臺,在天貓等平台商家和影視劇、遊戲等著作權方之間,扮演中間交易角色……

資本與巨頭的參與,使得IP主要來源的網路小說作品短時間內被一掃而空,大量的IP資源被收購囤積。

“利用成熟IP開發產品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降低投資風險。”李慧怡分析稱,熱門IP本身就自帶話題性,將它們改編成影視劇、遊戲等產品更容易吸引既有粉絲的關注。

遊戲產業的市場反應佐證了李慧怡的看法——有資料顯示,有IP的手機遊戲下載轉化率是無IP遊戲的2.4倍,收入則是無IP遊戲的2倍。

“其實,說白了,知名IP所產生的強大吸金力就是品牌效應。”文化品牌所產生的效應,不管我們承認與否,都具有極大的商業誘惑力。在泛娛樂投資領域,沒有IP,舉步維艱。這也正是資本與巨頭們爭相搶佔熱門IP的重要原因。

擁有IP≠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IP有如此突出的吸金效應,但擁有IP也絕不意味著就可以擁有絕對的盈利能力。

今年十一黃金周,樂視影業把《爵跡》當做押寶影片,聯手獅門影業準備將《爵跡》推向全球市場。之所以對《爵跡》有此種預期,緣於它是一個典型的大IP電影製作。其11位主演和郭敬明的微博粉絲量總和超過1.95億。

上映之初,業內人士都在10億、20億地猜測著這部集合了郭敬明、群星、IP、全真人CG的片子將會是粉絲電影的全新里程碑。

但這一次似乎觀眾並不買帳,截至10月26日《爵跡》僅收穫3.81億元,當日票房僅8萬。單從票房數字來看,3.8億票房不算低票房。但從公開的數字顯示,《爵跡》的投入達2億,算上宣發的費用,這是一部不賺錢的電影。這一結果似乎是出乎意料的。郭敬明在參加路演時,更哭訴觀眾不買單。

而此前同樣是郭敬明作品的《小時代》系列,集合群星與IP概念,電影纍計票房高達15.1億,成為華語系列電影最高票房,郭敬明一度成為電影票房的保證。

騰訊視頻總編輯王娟表示,IP不是萬能的,在當下單純追逐IP的熱潮中,更需要冷靜。影視文化產業歸根到底是內容主導產業,如果對內容重視不夠,即使熱門IP也很難獲得市場認可。

其實,今年國產劇幾乎沒有出現一部爆款劇,特別是IP改編的大多數是“撲街”局面,湖南衛視也曾因此遭遇滑鐵盧。為什麼會這樣?李慧怡的解釋是,“其實不是IP本身的問題,而是和如今製作方與電視台之間盲目開發有關,培養出一個好IP的難度無需贅述,能做到環環相扣、精雕細琢,實屬難事。”粗製濫造被市場詬病,粉絲並不會持續買單。大眾消費在一輪又一輪IP改編下陶冶了情操,審美也在吐槽中不斷提高,IP作品最終得依靠優質內容吸引觀眾。

讓市場理性迴歸

先知先覺者創造,後知後覺者跟隨,不知不覺者消費。雖然業界對IP熱潮的市場反應不同,但唯一能達成共識的是,著作權的價格在不斷翻番。業內人士介紹說,近一兩年網路IP著作權費一漲再漲,3年前10萬元一個,如今隨便一個IP就是100萬元,有的甚至可以達到千萬元高價。

例如去年年末大火的推理小說《清明上河圖密碼》,該小說原地復活了清明上河圖824個人物,剛出版沒多久,就被光線影業、阿裡影視聯手以天價購買,創下著作權交易記錄;《餘罪:我的刑偵筆記》熱銷沒多久,就被上百家影視機構哄搶;《藏地密碼》的影視著作權價格更被爆炒到上億英鎊。

而前不久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古裝大劇《如懿傳》開機,早在開拍前,騰訊視頻就以單集900萬(共90集)的價格買下了該劇的網路獨家著作權,刷新了此前《羋月傳》單集200萬的紀錄。同時,東方、江蘇兩大衛視分別以單集300萬的價格購得該劇首播著作權,加上2、3輪和海外著作權,業內人士估計《如懿傳》影視劇的著作權收入很可能達到15億元。

在業內看來,目前國內優質IP資源已經所剩不多,很快就將耗盡,假若繼續沿著現階段盲目爭奪的態勢演變,未來公司購買的IP或將成為燙手山芋,哪怕是超級IP,也有可能面臨虧損的風險。面對虛高的價格,業內急需擺正態度,讓市場迴歸理性。

與此同時,在高昂的著作權費之下,不斷出現的著作權糾紛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匆匆那年》小說作者九夜茴要求某視頻網站停止播放網路劇《匆匆那年:好久不見》;懸疑小說家周浩暉起訴電視劇《美人製造》涉嫌抄襲其小說《邪惡催眠師》……業內人士預測,由於IP價格被炒高,今年的著作權糾紛將會更集中。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副司長張志成對《小康》記者表示,智慧財產權、特別是著作權是文化、影視、遊戲、出版等產業發展的根本。這些領域智慧財產權糾紛頻頻發生,一方面說明相關產業競爭激烈,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地把智慧財產權作為競爭工具,另一方面,也說明相關企業在運用和保護智慧財產權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能力、加強戰略管理。

投資IP只是開始 不是結束

從10月底開始,各衛視平臺陸續進入招商季,在推介會上,大IP、大製作的電視劇如期出現在2017年一線衛視排播表上,電視台新一輪爭奪收視戰即將打響。

對此,魏鵬舉分析認為,如果大家依然採取短期“竭澤而漁”的模式進行IP運作的話,那麼就很難維持長期原創力的價值和創新。“IP產業鏈的開發就像培育一粒種子,是精心呵護,還是直接拿來做飯吃,對待它的方式不一樣,導致的結果也必然不一樣。”在魏鵬舉看來,製作方與IP提供方分工合作,各取所長,從而提升作品品質,達成商業利益最大化,這是IP產業鏈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如果單純利用IP帶來的‘粉絲經濟’進行一次性開發,無疑是對IP的過度消費,很可能毀掉一個優質IP。”

在IP的“老樹”上開出“新花”,通過與影視產業、文學、動漫、遊戲等領域的跨界融合進行模式創新,創作出不同業態的精品,豐富IP內涵、提升IP價值,從迎合消費需求轉為主動引導消費需求,魏鵬舉表示,這才是IP開發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來源:《《小康》下旬》 2016年11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