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雙流:城與鄉的破與立

$
0
0

無論是美麗鄉村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現代化,還是發展現代農業都是為了盤活城鄉統籌發展一盤棋,而顯然,成都雙流已經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發展之路

文|《小康》記者 洪治

開車行經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的城鄉交界處,能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有不少造型別致的別墅已拔地而起,或灰磚黃牆、或灰磚白牆,門前種有幾棵小樹,地上鋪有草坪,再留有一些菜地,儼然一副融合了“田間野趣”與“城市特色”的鄉村別墅風格。

而這些都是當地村民自主參與設計、建設和監督建造的。自主參與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要想落到實處,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新屋遍地起 村民說了算

九月初,走在勝利鎮雲華“古蜀雲華·田園驛站”的道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隨著各類戶型順利封頂,工人們正在做最後的綠化工作,等柏油馬路鋪設完畢,村民們就可以入住了。“我們迫不及待想搬進新家。”《小康》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了很多這樣的聲音。  

這些鄉村別墅的外立面以白牆灰磚鋪設,配上門前的圓木柱構成了典型的川西建築風格,戶型分為二、三、四、五人四種類型,人均居住面積達50平方米,三人戶以上還配有專門的車庫。在雲華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文德的帶領下,刷過門禁,記者隨意走進了一戶三人戶,大廳近4米的層高顯得非常大氣,廚房和衛生間也已貼上了瓷磚,水、電、煤氣也都已接通,就等新戶主的入住。

對於正在進行的綠化工作,“古蜀雲華·田園驛站”也頗具匠心。因為依坡而建,為了提升整個社區的品位,村民在村口依坡砌了一面牆,將多餘的圓木料或中心挖空或嵌入其中,有的填上土、種上花,有的打上釘子、掛上吊籃,還有的就樸素地放在那,變成了一面頗具特色的迎賓牆。

其實,這樣精緻的鄉村“別墅”在雙流區很多地方都能看見。金橋鎮鰱魚社區的鄉村別墅主體結構也已完成,每棟別墅上都很精巧地嵌上了“鰱魚”的標誌,道路上放著一根根粗壯的下水管道,正在進行最後的綠化和道路施工;同樣在金橋鎮,新安社區的美麗鄉村也已基本完工,黃牆紅磚的鄉村別墅配合旁邊的綠化和統一的路燈顯得十分錯落有致;黃甲鎮的八角村、文廟村為了能在未來發揮農家樂的優勢,還特意在每間房內設計了一個獨立衛生間;永安鎮雙壩村的別墅也是依坡而建,每家每戶門前都留有綠化空地……

雖然這些新村的建築風格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是由村民們自願參與,自主決策建設的。“新村整體的建築風格是由政府引導,專業設計公司提供了多種方案,最後是由群眾自己投票選出來的。”勝利鎮鎮長夏奠強說道。

村民們有各自的意見,人又多,怎麼把他們組織起來呢?這就要歸功於雙流區的“五自主”模式。“五自主”模式是雙流區在“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理念指導下,以真參與、真做主、真受益為目標而創新的一種做法,它的主要內容是讓村民參與自主選、實施方案自主議、資金安排自主定、建設品質自主控和建好新村自主管。

有了理念和模式,組織就是非常重要的實施載體。以勝利鎮雲華社區為例,他們在雙流區統籌委、農發局、國土局等區級部門和勝利鎮的指導下,由參與的農戶自主成立了雲華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村民去參觀學習。“去年5月份,我們帶著村民去了溫江、崇州等多地參觀學習他們的新農村建設經驗,一有對比就更加明確了方向。”張文德表示。回來後,通過動員會,有159戶自願參加了新農村建設。

為了能充分表達民意、切實解決遇到的問題,在區裡統一規劃下,雲華合作社還設立了議事會制度,通過選舉產生了15名議事會成員。“每週五我們都會定期召開例會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雲華合作社理事長繆建說道。實際上,正因為新村建設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村民們還會自發組織團隊監督工程和工期,有著十多年建築從業經驗的廖長成就天天泡在工地裡,“一發現問題馬上就解決”。在這樣透明的機制下,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在雲華‘古蜀雲華·田園驛站’的建設過程中,政府主要扮演搭建平臺、加強宣傳、提供支援的角色,民眾自願參與。自主決策讓整個過程沒有發生一起投訴。” 夏奠強解釋道。

“五個自主權”在其他幾個美麗鄉村建設中也處處體現。“我們非常重視‘五個自主權’。”雙壩村黨支部書記丁建平表示,“任何東西都是老百姓說了算。”正是通過建立合作社,以議事會等制度激發民眾自願參與、自主決策的積極性,真正讓“老百姓說了算”落到了實處,共同建造起美麗家園。

“小證”換“大證” 資金有保障

“原來的舊房子是磚頭房,漏風又漏雨,現在新房子不僅外觀好看,而且結構都做了抗震加固處理。”談及即將入住的新房子,永安鎮雙壩村村民丁坤人樂得合不攏嘴。

其實,在村民高興的背後除了“老百姓說了算”,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保障:資金。改造的資金如何而來?

在雲華“古蜀雲華·田園驛站”,張文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新村建設總投資要5000多萬元,其中雙流區撥的啟動資金和“雙一萬”扶持基金共計1002萬元,37戶87人放棄宅基地所拿到的補償款有1300多萬元,剩下的全是銀行貸款。銀行放貸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實,從2008年開始,雙流區陸續對轄區內的農村土地和房屋頒發了產權證,並在今年進一步拓展農村產權登記頒證範圍,對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農村養殖水面經營權、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等確權頒證。同時,積極開展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允許集體建設用地、農村房屋、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農村財產權抵押資產再流轉、收儲、評估、處置和資產處置損益評估機制。

正是基於雙流區農村產權制度、金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村民就能拿著自己宅基地的“小證”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以“小證”換取專案區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大證”。“我們新村可節餘220畝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用於流轉,”張文德表示,“節餘指標流轉後,很多參與戶不但不用出錢,最後甚至還能拿回一部分錢。”

不過,即便有“大證”抵押,但對銀行而言,這畢竟是一項新業務,而且複墾驗收的週期要2年多,很多銀行一開始並不願意“第一個吃螃蟹”。不過改革就要迎難而上,經過多番交涉和溝通,雙流區最終實現的是土地合作社為借款主體,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擔保的融資途徑,實現了建設資金市場化籌集的運作機制。

這樣不僅雲華“古蜀雲華·田園驛站”的資金問題解決了,鰱魚社區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2000多萬元貸款,雙壩村獲得了1500多萬元貸款,八角村和文廟村則獲得了1000多萬元貸款,而且所有貸款均可享受60%的利息補貼。

村民們的生活變好了,發展目標自然也定得更遠了,如今,雙壩村已經把現代農業和生態休閒旅遊作為自己的重點發展領域,而永安鎮則致力於打造川西田園鄉村旅遊小鎮,雙流區則計畫將“黃龍溪-永安-公興”錦江流域建設成為生態休閒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

公共服務便民到家

經過朱家廟社區,公興街道市民中心碩大的招牌顯得格外醒目,市民中心由大聯動指揮中心和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兩部分組成。走進指揮中心,便看到了一面碩大的監控牆,監控牆上正即時播放著各路口的監控視頻。“這是我們公興街道的智慧聯動服務平臺。”公興街道大聯動指揮中心主任韓冬梅說道,“它是整個公興街道‘大聯動網格’的樞紐。”在韓冬梅的操作下,大螢幕又跳出了網格分佈圖、配有圖片的問題回饋及處置結果、巡邏車的巡邏路徑等資訊。“指揮中心建立三班倒工作機制,24小時全天候對接、處理遇到的問題,力爭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在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居民能就近辦理包括社保、生育、養老、隨遷子女入學、殘疾人補助等32項社區綜合服務。此外,雙流區還引入了綫上、線下的“一鍵通”行政審批平臺,大大提高了居民辦事的效率。“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公興街道正由農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轉變。”公興街道黨工委書記梁飛說道,“我們以黨組織為核心,構建起了‘服務、管理、支援’三大塊內容。”

有了基礎公共服務,還要激發老百姓自主管理的熱情,議事會制度就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們在社區大門和樓門前安裝的門禁系統就是議事會討論的成果。” 朱家廟社區黨總支部書記蔡興成表示,“我們議事會成員當時都是按了手印的。”

通過議事會制度,示範區還引入了社會組織給民眾提供服務。在朱家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記者看到了幾位元老人正和著音樂翩翩起舞,原來他們是“夕陽紅”老年互助小組的成員,正在為中秋晚會排練節目。“我們通過服務把大家聚集起來。” 成都資訊工程大學社工專業副教授、成都同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代曦說道,“社區是一個大平臺,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方法,是由社會組織作為載體實現的。”代曦作為日間照料中心的督導,下一步還計畫培育發展朱家廟社區內更多不同種類的自組織。

公興街道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務不是孤例,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雙流區推進統籌城鄉綜合改革示範片建設的重點內容。今年,雙流區每個村(涉農社區)平均獲得了60.3萬元的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用於改善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準,這個數額還將逐年遞增。在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教育、養老、醫療、文化等領域,雙流區正著力建立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大園區+小業主 助力農業發展

住進美好家園、享受優質公共服務的同時,發家致富更為關鍵,而雙流正走出“大園區+小業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走進永安鎮“天府紅提園”,長達幾百米的長廊上掛滿了一串串的葡萄,實際上,這僅是紅提園的展示區,在2012年,紅提園總面積就達到3200畝,涉及農戶386戶,分佈於周邊多個村。

既然園區那麼大,直接搞規模經濟不好嗎?為什麼還要把業主分散出去呢?“20~50畝的種植面積是最賺錢的,到了100畝往上反而不賺錢了。”永安紅提葡萄協會會長陳貴彬等人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對每戶農戶而言,大面積種植葡萄技術成本、人力成本都很高,單戶大面積種植反而可能不賺錢。因此,種葡萄想要有大規模的經濟效應,非以大園區的技術力量為支撐,發展小業主不可。

“在政府引導下,紅提園以合作社、協會、家庭農場等方式將農戶組織起來。”陳貴彬說道。由紅提園的專業技術人員輸出技術,幫助周圍農戶種植,不到兩年經濟效益就提升了,20多畝土地能帶來50多萬元收入,一下子就帶動了當地農戶的積極性。

聚攏了人氣,紅提園不僅進一步研發本體技術,培育新品種,還創新了很多運作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摸索出了產業扶植、田間超市、建立展示長廊、雞鴨鵝放養、經營農家樂,葡萄盆栽等多種特色做法。”陳貴彬笑道,“如今,我們的毛利率可以達到40%~50%。”

除此之外,雙流區農村產權制度、金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也讓紅提園受益匪淺,“我們正在申報土地經營權和農業設施所有權的分離,這樣我們就可以進行抵押融資,進一步向外鄉發展。”陳貴彬表示。

其實,無論是美麗鄉村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現代化,還是發展現代農業都是為了盤活城鄉統籌發展一盤棋,而顯然,成都雙流已經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發展之路。

 

(來源:《《小康》上旬》 2016年11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