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大健康不只是有病能醫

$
0
0

“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是新時期衛生與健康戰線的新主旨,“大健康”概念不只是有病能醫,還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這些都比醫生開的處方更管用

文|沈雁英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8月份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的。

在這次大會上,“大衛生”、“大健康”戰略躍然紙上。有了新的戰略後,如何去實施?此次大會提出了“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努力減少公共安全事件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脅”、“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等要求,並明確環保、體育、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民政養老等部門須“守土有責”。

“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成為了新時期衛生與健康戰線的新主旨。

生活方式是健康之本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我們的基礎醫療條件較之以往已經取得了全面的升級,面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衛生與健康事業如果再以治療疾病為核心,就顯得有些落後了,應圍繞著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進行個人全面的健康管理,對人的生命全過程全面呵護,追求的不僅是個體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這不僅符合衛生經濟學理念,更是符合全民的健康利益。因此這次會議的召開恰逢其時。

健康管理的理念精髓體現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黃帝內經》有雲:“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可以說幾千年來,“治未病”的養生之道為中華民族的大健康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1945年5月,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勾勒新中國的宏偉藍圖時就強調:“應當積極地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的醫藥衛生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的1965年,在落後的醫療發展水準上,毛主席做出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在這一“指示”中提到了醫療衛生髮展的路線,就是將重點人力、物力放到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治療上,還談到醫療資源配置,城市與農村的不同側重,這催生了農村地區的“赤腳醫生”制度,面向全國人民建立起了公平的醫療保障制度。

可見“大健康”理念,在我黨建設與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上是一以貫之的。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衛生與健康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新時期,我們秉持的“大健康”理念沒有改變,面臨的具體問題卻發生了改變。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所說的:“要宣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生活方式、遺傳、醫療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所占比例說法不同,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生活方式占82%、遺傳占10%、醫療占8%;另一個是生活方式占75%、醫療占15%、遺傳占10%。無論哪種說法,醫療因素所占比例都不太高,而生活方式卻是健康之本。

隨著人們健康管理意識的增強,國人確實越來越重視疾病的預防,特別是城市地區。但我國人口基數大,整體來看,人口健康素養還普遍偏低,人們對健康知識的掌握還遠遠不夠,仍需社會各界大力宣教。據我瞭解,由於健康素養欠缺,導致各種慢性病、傳染性疾病增多的現象十分突出。資料表明,與膳食不合理、缺乏體力活動、吸煙、過量飲酒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在我國呈快速上升趨勢。而這些疾病只要通過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其對病情而言比醫生開的處方要管用得多。

以“醫”養“防”是本末倒置

我們常說現在醫藥衛生體制有問題,突出的矛盾就是“過度醫療”、“看病難、看病貴”等。其實除了體制本身,廣大人民群眾落後的健康理念同樣對這些矛盾的激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測算,我國衛生費用的90%花費在了健康服務的末端——疾病治療上,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將醫療當成經濟產業來發展,使得一些醫院把業務立足於看病,而不是防病,從而形成了以“醫”養“防”這種本末倒置的格局。在這樣的市場體制下,不僅容易導致過度醫療,也很難讓醫院把力量集中在健康教育上,進而造成醫藥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醫保支付負擔加重等問題。

同樣是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測算,要達到同樣健康標準所需的預防投入與治療費、搶救費比例為1︰8.5︰100,也就是說預防上多投入1元,治療就可少花8.5元,並節約100元搶救費。

如果能夠在現行醫療模式下,發展健全“治未病”這一缺位體系,將心血管、糖尿病、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篩查、超早期診斷和亞健康調理及時推向應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重大疾病的發生、緩解醫療壓力、降低社會醫療成本。

弱勢群體健康要多措並舉

習近平總書記還說到,當前,由於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由於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我國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我們既面對著發達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問題,也面對著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問題。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有著廣大的弱勢群體人群,他們或受年齡、遺傳、收入、教育等因素影響,或受生存資源與環境條件影響,或在知識獲取和交流方面缺乏機會等,健康需求更為迫切。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6.1%;婦女兒童約占我國總人口的2/3,由於生理和社會等原因,他們面臨著比其他人群更高的健康風險;還有我國8500萬殘疾人、2.47億流動人口,總體健康水準低,健康服務供給缺口很大;另據國務院扶貧辦摸底調查,我國現有的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比例高達42%,其中患大病的有417萬人,患長期慢性病的有1504萬人。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人群相互交織,疊加影響,“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然會嚴重影響人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對於龐大的弱勢人群數量,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多措並舉方是重中之重。

畢竟,全民健康,一個都不能少。

針對老年人群,要推進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保障婦幼健康,要大力實施母嬰安全計畫,向孕產婦免費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對於殘疾人群,應有效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加強殘疾人健康服務,進一步完善康復服務體系。面向貧困人群,一方面要提高醫療保障水準,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另一方面要將醫療資源與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強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大健康”概念不只是有病能醫。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準,是改善人民群眾健康狀況的重要戰略舉措,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

(簡介)

沈雁英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教授、中國醫師協會常委、中華抗衰老保健協會首席健康教育專家、中國中醫藥文化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原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健康管理的理念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也不是什麼西方的舶來品,它的精髓體現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

對於龐大的弱勢人群數量,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多措並舉方是重中之重。

 

(來源:《《小康》上旬》 2016年10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