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離不開聖丹斯的好萊塢

$
0
0

聖丹斯電影節在這裡就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其中的電影之所以如此搶手,是因為它們在有強大票房潛力的同時,又擁有低廉的製作成本

文|《小康》記者 于靖園

半年前,第五屆聖丹斯-CNEX紀錄片論壇在北京798前沿藝術中心順利舉辦,那個中美紀錄片工作者進行創作交流的年度盛會餘溫尚在,新一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又即將打響。

人們還記得今年年初聖丹斯電影節上好萊塢大製片廠商們為了爭搶熱門獨立電影的廝殺,但是在這片火熱背後,或許很多人會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好萊塢如此需要聖丹斯電影節,為什麼在好萊塢商業大片橫行的今天,獨立電影依然如此炙手可熱?

獨立電影:主流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用聖丹斯電影節的創始人羅伯特·雷德福的話來回答,那就是:“因為我知道我們的觀眾需要選擇,需要除了主流的好萊塢大片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眾所周知,聖丹斯電影節及聖丹斯學院本是羅伯特·雷德福在猶他州的山裡為電影新人創辦的夏令營。

聖丹斯電影節的前身是1978年在猶他州的鹽湖城創立的美國電影節,它原本的重心是舉辦電影回顧展和研討會。1984年,因為電影節持續虧損,被羅伯特·雷德福領導的聖丹斯學院接手,並於1990年正式更名為聖丹斯電影節。

羅伯特·雷德福出生於1936年,憑藉1969年的《虎豹小霸王》躥紅,是1970年代炙手可熱的好萊塢明星。聖丹斯這個名字來自雷德福在《虎豹小霸王》裡飾演的銀行搶劫犯,名為“聖丹斯小子”,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個義氣好漢式的江洋大盜,也是反傳統、反主流的象徵。

聖丹斯的創立,與羅伯特·雷德福早年間開辦製片公司不太成功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成立大會上,雷德福說道:“許多導演花兩年時間拍出一部電影,然後又花兩年時間去辦發行,到頭來不僅一分錢賺不到,生命中四年的時光還已經消失。我想,就是這樣的導演需要幫助。”

於是,從那時起,聖丹斯開始幫助完成電影製作,提交到電影節。渴望入圍的獨立電影在十多年間從60部變成了 2000多部,聖丹斯電影節一步一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新秀導演都希望在這裡一鳴驚人,一夜成名。它成了電影新人的重要孵化器,同樣也是獨立電影的一個重要的交易所。

從60到2000,在這個數字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獨立電影的繁榮是當代美國電影業最為重要的變化之一,1980年美國獨立電影產量為57部,僅為大製片廠電影產量的五分之二,而2012年獨立電影產量已達444部,是大製片廠電影產量的四倍。

自好萊塢誕生以來,美國的電影和娛樂業已經歷了無數的變遷。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民眾對於由好萊塢幾大製片廠壟斷電影業的“製片廠制度”的依賴已經隨著後來電視的普及、DVD的發明而被徹底改革了。

而如今,隨著視頻點播、付費電視頻道以及綫上視頻服務的興起,娛樂產業的面貌又有了新的大改觀。

在過去,電影要等到院綫上映結束後才能交給視頻點播和付費電視的服務商,讓其訂閱用戶得以觀賞影片。而現在,製片廠繞開院線這個中間人,直接同步把影片發行到院線和網路平臺。比如2014年,新力索尼的《採訪》是同時在一些獨立影院以及GooglePlay、Netflix等網路綫上觀看平臺發行的。這部電影成為新力索尼贏利最多的電影之一,發行一個月之內就收穫了超過4000萬美元的利潤。

此外,再加上綫上視頻服務網站也開始製作發佈自己的原創內容,利用已經積累起來的觀眾基礎,在完全不需要行銷和市場的花費的情況下,就已經有了足夠的觀眾群。

這些在發行模式上的巨大變革讓大製片廠不得不再次採取相應的改變。

強大票房潛力與低廉製作成本

 “好萊塢的各大電影製片廠把問題歸結為這幾個方面:綫上觀看服務的增多、大成本電視劇的增加,以及對於院線電影總體興趣的缺失。如果好萊塢仍然拒絕改變他們一直以來奉為萬能配方的好萊塢式電影,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將填補民眾對於低成本、獨特、有見地的電影的需求的空白。” 紐約大學研究現代電影趨勢的一篇文章中如此寫道。

於是,買斷優質電影,利用電影節引回流失的觀眾,從內容上來迎合現在的消費者,成為了好萊塢各大廠商努力嘗試的新方向。

聖丹斯電影節在這裡就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其中的電影之所以如此搶手,是因為它們在有強大票房潛力的同時,又擁有低廉的製作成本。

而且,伴隨著美國電影市場和聖丹斯電影節的悸動,當代美國青年電影也已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開始改朝換代。他們最大的特點在於與技術的密切關係,這群出生於1980年之後的年輕人成長于數位化的時代,電子錄影帶的發展和個人電腦的普及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進行影像實踐。他們也成長於資訊技術大爆炸的年代,非常善於運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為電影籌資、行銷推廣以及綫上交流謀求便利。

而且,通過類似Kickstarter這樣的眾籌網站,青年電影人可以發起自己的電影專案,而一個個普通觀眾可以作為這個專案的投資者,用他們預付的電影票價或是純粹慷慨解囊為這些電影募資。

在2012年聖丹斯電影節上有10%的電影都是在Kickstarter上拿到資金的,最終有19部入選,4部拿到了大獎;2013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又有17部Kickstarter籌資的電影入選,其中6部最終獲得了獎項,包括獲得評委團紀錄片大獎和觀眾獎的《親兄弟》。

面臨著新一代電影人的轉變,聖丹斯電影節也正在進行著自己姿態的轉變。例如,從2010年開始,組委會已開始與Youtube合作,在Youtube的專屬頻道上提供部分參賽電影的點播。那些成本低廉、運用簡易設備拍攝但卻表現出強烈個性的作品也重新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獲得重視,例如獲得2013年劇情片評審團大獎的《弗魯特韋爾車站》便是一部只花了20天時間、用超16毫米膠片拍攝的電影,由年僅27歲的瑞恩·庫格勒自編自導。

這些獨立電影節相當於是獨立電影人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之間的牽線人。電影節讓獨立電影得到宣傳,而製片廠得到原創的優質電影。同時,電影節又鼓勵獨立電影人製作獨立電影,講他們真正充滿熱情的故事。在排除了製片廠限制的情況下,獨立電影人擁有絕對的自由,電影成為表達他們獨一無二的創意的最佳媒介。

這也就是為什麼好萊塢在繼續利用自己的財富、能力和資源來製作大成本、高技術含量、只為大銀幕而生的電影的同時,也離不開對獨立電影的依賴。大製片廠拉攏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商,希望通過和他們的合作,填補人們對大片之外的興趣的空白,來留住觀眾。而且,在娛樂產業如此發達的美國,在已經閱片無數培養出較高娛樂素養的美國觀眾面前,內容就是制勝法寶。誰掌握了最優質的內容,誰就得到了最大的觀眾群,也就是最豐厚的利潤。

前些年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被好萊塢製片廠發現、購買和發行,並且票房和口碑雙贏的電影包括了《非常嫌疑犯》、《陽光小美女》、《大人物拿破崙》等等,而近幾年則更入佳境——相信沒有人會不記得,2015年奧斯卡提名的8部最佳影片,都是在好萊塢片廠制度之外獲得融資並製作出來的。 而其中兩部呼聲極高的種子選手《爆裂鼓手》和《少年時代》都是經由聖丹斯的放映而進入公眾視野的。

 

(來源:《《小康》上旬》 2016年10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