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又有西方模式的思維,走過1997年,香港的迴歸,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三代人,帶來了怎樣的觸動?
文|《小康》記者 于靖園
1997年3月28日,香港電影《古惑仔之戰無不勝》上映。當時,作為此部劇的男主角,鄭伊健持續風靡全港,成為炙手可熱的香港男明星。香港女生李茜在該電影上映的第二天,於路邊的書報攤買了一本《Yes!》雜誌,和同學們一起翻看著裡面關於鄭伊健的新聞、資料,然後珍藏起隨刊附贈的鄭伊健明星“Yes卡”。
對於1985年出生的李茜來說,鄭伊健就是時下在他們學生中最火的明星,已經超越了早期的四大天王和何家勁。能否登上“YES卡”、成為閃卡明星,成了當年香港藝人受歡迎與否的最重要指標。
不再神秘的中英街
《YES!》是一本以香港青少年為主要閱讀對象的雜誌,由倪震與邵國華創辦於1990年,雜誌面向的群體主要是香港、澳門的年輕人,雖然如此,《YES!》在內地仍不乏捧場客。它的影響力甚至波及一些內地城市,許多80後年輕人都曾在網路上表示:“《YES!》開啟了我瞭解香港文化的一扇視窗。”
而購買《Yes!》雜誌,則是李茜他們那一代年輕人當時放學後業餘生活的日常。
“看《Yes!》裡的新聞、資訊、故事,買一盒朱古力味的維他奶,複習功課,等著媽媽下班回家做拿手的蒸魚給我吃,這就是1997年的我每一天的生活。”如今已經年過三十的李茜回憶道。對於他們這些剛上中學的學生來說,那時候,1997年和過去的任何一年一樣,沒有區別。
香港的迴歸,對李茜來說,是一種觸動,她仿佛感覺到自己歸屬感的變化,又說不清那種細節的感受。她只知道自己和同學們都很喜歡電視裡經常播放的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做《東方之珠》,香港歌星劉德華和內地歌星那英的組合很奇特,而這首歌的歌詞又很吸引人——“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李茜知道,東方之珠,指的是香港。
明顯的變化來自1998年,李茜發現他們的中文課開始教授拼音,考試裡,拼音也成為重點的一項。從小上課幾乎都是全英文教學,這讓李茜突然很不適應。她不得不經常拿著書本,在週末去深圳找自己小姨的時候,向她請教。
往來深圳的次數多了後,她發現居住在深圳的人,也有了一些變化。比如,他們以前非常熱衷於去中英街購物,去中英街需要非常嚴格的手續,在中英街的分界線也有明顯的感受,一方是內地,另一方是香港。而隨著香港迴歸後,那種特別分明的界限感沒有了,去中英街也不再是一個特別了不得、神秘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茜的父親李昶越,則突然換了工作,由香港的電訊公司,跳槽到了位於廣東東莞的外企。李昶越告訴李茜,因為內地的機會大,他的薪水和職位都高了許多,而相較而言,一週往返一次香港的辛勞,根本算不了什麼。
誠然,在向來寸土寸金的香港生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李昶越不僅需要頂受高企的房價,還需要籌畫自己女兒的未來——像每一個家境尚可的香港孩子一樣,選擇出國。
2000年的春天,李茜去了美國紐約留學,由於從小的英文授課,她在美國的留學沒有經歷任何語言障礙。但是在紐約的每一天,她都非常想念自己的朋友、家人,還有,她歸屬的城市,香港。
相對於李茜來說,她的母親于兆麗對香港迴歸的感觸要深很多。家鄉是北京的於兆麗在20世紀80年代末選擇了和丈夫李昶越來到香港。沒有人質疑她的選擇,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東方明珠,那裡的生活,只會像明珠一樣閃亮。
30歲來到香港定居的於兆麗內心有自己的苦楚。她不可能奢求一套像在北京一樣寬敞的房屋,她的女兒甚至因為房間的狹小,電視與沙發擺放位置相隔太近而眼睛近視。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她需要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粵語,否則,她根本無法在香港生存。屬於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香港,是幾乎聽不到普通話的。
而迴歸之後的香港,給於兆麗的生活帶來了明顯的變化。她的父母辦理來港澳探親通行證的手續要簡便了許多,深港兩地更緊密連接了,交通也越來越方便,她開始和許多會精打細算的香港人一樣,週末來到深圳購置生活用品,再返回香港。
“我的節假日變多了,在香港,不僅過中國傳統的節日,還會過西方的節日。”於兆麗說道。利用這些假期,她和李昶越頻繁地出國旅行,非常便利的是,持有香港護照,在許多國家都是免簽,只需要在旅行社訂好機票酒店,就可以第二天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學習普通話的香港精英
在千禧年之後,她生活的變化更大了。以往,是她苦學粵語,後來,則是同事們紛紛找她學習普通話。於是,于兆麗剛好利用這個機會,在每天下班後開起了自己的普通話教學班,她的學生來自各大銀行、金融機構,都是香港的精英人士,他們最大的需求就是,學習普通話。
“因為他們也知道,內地的機會有多大。”經貿和文化的往來,緊密連接著香港與內地的橋樑。“我發現這樣的生活很有趣,我同時用著facebook和微信,用著微博和Twitter,這非常便利,也讓我結交了很多朋友,瞭解到了更多中西方文化。”於兆麗說道。
2016年8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宣佈發放第一批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第一批申請的20多位申請人中,有5位獲得牌照,包括支付寶錢包、Tap&Go拍住賞、Wechat Pay(微信支付)、TNG電子錢包、八達通卡。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批出首批牌照,標誌著香港的零售支付發展進入新階段。獲得牌照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家內地移動支付平臺也能合法在香港開展多項電子支付業務。在香港,內地消費者消費更加便利,而香港本地人也逐漸習慣了這種消費方式。
於兆麗用了近20年的時間融入了香港生活,而她的公公婆婆,最初從北京來到香港的港一代,則由於語言學習的不便在融入的過程中略顯吃力。不過李昶越的父親——今年83歲的李承信表示自己已經完全離不開香港了。在10年前,他們甚至為了留在香港放棄了移民美國的機會。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吸引著這些老一輩來港的知識份子。這裡有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又有西方的思維模式。
不過,在香港迴歸之後,令李承信感到欣慰的不僅僅是香港的普通話普及率越來越高了,還有,內地火熱的電視劇開始在香港的電視台播放。翡翠臺、本港臺不再只有最港式的宮鬥劇和都市情感劇了。“能看到國產的電視劇和節目,才是最開心的。”
2017年的春節,李承信的孫女李茜帶著她的兩個孩子回到香港過年。久違的節日氣氛讓她感慨萬千。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偶像鄭伊健早已成家娶妻,而火熱的《Yes!》雜誌也早已迫於紙媒經營壓力停刊。
或許不變的只有朱古力味的維他奶吧。李茜想,或許還有夢想。這裡有著不同於紐約的夢想的味道。她想起同為80後的表妹在朋友圈發過一段原創的文字。
“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在黑暗中叫囂著,仿若要與那上層琳瑯滿目的閃爍星體比試一番。它們結合在一個維度下,傲然地向人們宣告著那個顯而易見的答案:香港即夢想。”李茜把這句話寫在了自己的筆記本上。
無論1997年前還是1997年後的香港,無論是她遠離多久的香港,對她來說,都等同於夢想。
(來源:《《小康》上旬》 2017年7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