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曾影響了世界,通過‘復興’,我們的傳統文化將帶著現代文化的標識,吸取傳統文化精髓,以新的方式再一次去影響世界,而遂昌打響了傳統年節文化復興的第一槍。”
文|《小康》記者 周宇 潘曉晨 聶敏君 戴崇高 遂昌報導
從2米的長粽到40米的龍排,從“最美的一餐”到170桌流水席,從夢回明朝的古風攝影到萬畝茶園的潮流音樂節,端午小長假三天,位於浙西南的遂昌縣三次登上央視。
5月28至30日,遂昌縣旅遊委員會聯合《小康》雜誌社、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大過中國節 端午遂昌行”活動讓這座山城成了“網紅”:百度上相關新聞近千篇,端午遂昌行宣傳片點擊量超過370萬人次,十萬根長粽通過互聯網銷往全球,15.71萬人在小長假期間湧向遂昌,帶來了7443.26萬元的旅遊收入。
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之時,遂昌打響了復興傳統年節“第一槍”。
“遂昌一直以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湯顯祖文化品牌如今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遂昌縣委書記毛建國說,振興傳統年節、復興傳統文化,遂昌有基礎、有底氣,更有動力。
遂昌端午喚醒節日的“儀式感”
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的遂昌,有很多令人嚮往的獨特符號。4000年前,遂昌先民刀耕火種,創造了被譽為“東方文明曙光”的好川文化;400年前,一代戲劇大師湯顯祖在此寫下不朽名劇《牡丹亭》;金木水火土“五行旅遊”資源全國獨有;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爭奇鬥豔,這些,無一不展示著這塊浙西南淨土的神奇魅力。
“端午遂昌行”的第一站位於遂昌縣龍洋鄉九龍口村。千百年來,烏溪江畔的九龍口百姓“靠山吃山”,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木材和山貨。但是山區道路難行,先民們就將山上的竹子、木頭做成筏子,順著烏溪江“漂流”出大山,成了一輛輛水上“集裝箱貨車”。
生活在烏溪江畔的戴養鴻家中祖祖輩輩都是放排人。在這個看上去有些桀驁不馴的中年男子眼中,放龍排是父親給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課。
“端午節是一年中雨水充沛、開工放排的好時節,漸漸就形成了龍排祭祀的風俗。” 戴養鴻介紹說,龍排製作要取雙9之數,領頭的“大龍”由9節小木排組成,之後緊跟8條“小龍”,寓意九龍口村風調雨順、長長久久。正式的放排儀式前,排手們需要供奉祭品,以米酒敬天地山水各路神靈,求得庇佑,久而久之,形成了當地獨有的山區端午“龍排”文化。
四十多年前,隨著公路的開通,放排逐漸失去了作用,龍排祭祀也被擱置了近半個世紀。就在今年端午的幾個月前,當得知九龍口村要恢復放龍排,成為“端午遂昌行”的重要點位時,戴養鴻興奮不已。這位“非遺”傳承人心中積蓄已久的情結再一次被喚醒。戴養鴻攢著一股勁,白天紮龍排,晚上練習祭祀舞蹈。
“烏溪江喲,龍排搖喲,大吉大利好運來喲。九龍口喲,好場面喲,順順利利保平安喲。”5月29日上午11時左右,隨著排老大一聲“放排咯”,烏溪江上長達40余米的龍排駛離村口。排上,車龍舞動,龍嘴吐出紫煙,遠望正如巨龍遨遊在山河之間。戴養鴻身著蓑衣,架一艘小排緊隨其後,一路穿過險灘順流而下。
“有5000多人來看這場壯觀的龍排儀式。”遂昌縣旅遊委員會主任邱根松向記者介紹說,更多人是通過央視新聞頻道15分鐘的直播領略獨具特色的遂昌端午。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年節失去了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儀式感的丟失。”作為本次活動的策劃者之一,《小康》雜誌社副社長賴惠能感慨道,“近些年來,連過節都已簡化成了除夕夜到酒店訂桌年夜飯,過節放假也只是多了點時間去海灘曬太陽而已,與過節本身卻無任何關係。”
遂昌端午喚醒了傳統年節的“儀式感”,地方民俗得以傳承的同時,當地百姓對本土文化也愈加自信。
“中國的文化曾影響了世界,通過‘復興’,我們的傳統文化將帶著現代文化的標識,吸取傳統文化精髓,以新的方式再一次去影響世界,而遂昌打響了傳統年節文化復興的第一槍。”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專案科教、文化與傳播委員會副主席何蔚萍在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文化強國戰略的角度出發,遂昌過端午這件事不大卻非常有意義。
事實上,自從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開始,傳統年節的復興成為聚焦點。復興,是不是等於復古?等於簡單的還原儀式?答案是否定的。
“民俗是一個隨著社會發展變化不停除錯的、延續到現在的活態的傳統文化,它生長在民間,更需要我們在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在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連曉鳴看來,遂昌端午的成功在於不落窠臼地創造了遂昌記憶。
除了九龍口龍排,本次“端午遂昌行”各點位都結合當地民俗,融入豐富的體驗活動,以“漫遊古村 夢回明朝”為主題的焦灘鄉獨山村點位,依託明朝古寨,定制了一場“穿越”之旅;大柘鎮萬畝茶園裡,一場以天地為舞臺的茶山音樂會如約而至;曲韻悠悠、樂意濃濃的昆曲十番伴奏下,石練鎮淤溪村內親子體驗,放飛童趣。
九龍口村、獨山村、淤溪村,端午遂昌行所經過的每一個鄉村雖然不是傳統景點,但是都用淳厚的民風民俗、整潔的村容村貌,展現出遂昌美麗鄉村的獨特魅力。
“美麗鄉村的升級需要將山鄉資源在符合現代人審美及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內容整合和包裝。”在遂昌縣農辦主任朱宜根看來,傳統年節的復興給當地鄉村發展美麗經濟提供了“加速器”。
“一粽難求”的遂昌端午伴手禮
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了傳統。在遂昌,粽子不是三角形的,而是長的,長度從20釐米到兩米多不等。
“遂昌長粽蘊含了感恩和分享的文化內涵。”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書雁說,為了端午活動自然造物團隊在遂昌駐紮了兩個多月,深入瞭解才知道遂昌自古以來便有“送端午”的習俗,新女婿要挑選端午前一個吉日將準備好的長粽送給岳父岳母,象徵兩夫妻恩愛長久,也祝願長輩長壽安康,“因為粽身較長,人們總是將它切成段與家人一起分享,因而還有‘分享粽’的叫法。”
如何將這份留存至今的端午厚禮轉化為熱銷的“伴手禮”?一場由自然造物、好東西文化、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手的遂昌長粽“大改造”在今年三月正式啟動。
這次的長粽禮盒在包裝上下足了功夫:紙漿被壓製成龍舟的形狀用來容納長粽,當你緩緩開啟包裝時,從外包裝的柵格看裡面的圖案,會發現卡通小人都在拼命劃槳。除此之外,龍舟兩頭還放置了裝入艾草的香囊。最終,長達40cm、重達1000g的“龍粽”,帶著使命在今年端午重出江湖,每根售價168元。推出短短不到2周時間,1萬隻遂昌“龍粽”就被搶購一空,端午前幾天,甚至被炒到300多元一隻。
“我們集結了一批村裡老阿姨,二十多個長粽生產點分佈在遂昌各鄉鎮。因為生產能力有限,最後連瑞士銀行這樣的大單子都被我們拒絕掉了。”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東明向《小康》記者介紹說,包長粽的難度極高:需要的箬葉更多,餡料更多,捆綁包紮的難度也更大,就算有著幾十年包粽經驗的老阿姨,一天也只能包80個。
從最初有異議認為“龍粽”定價太高,到後來供不應求,“龍粽”的火爆也帶動了遂昌普通長粽的銷售,青島、上海、蘇州、杭州四個銷售點最多一天發貨量高達12000根。
“憑藉發達的農村電子商務,遂昌與順豐優選、海爾電商、開元集團簽約合作,年銷售長粽50萬根。”遂昌縣副縣長鄭永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要滿足消費者“新、奇、特、優”的需求心理。遂昌還有很多有基礎、有潛力、有特氣的小品種和土特產,在注入文化的內涵、賦予情懷之後,附加值會迅速攀升,可以藉助傳統年節的復興轉化為炙手可熱的“伴手禮”。
求是雜誌社原社長高明光受邀參加了“端午遂昌行”的活動,在他看來,遂昌的實踐表明傳統年節的復興既能造福一方百姓,又能夠成為一個地方發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復興鄉村的非常好的抓手,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路徑。
星空下的帳篷讓遂昌端午沸騰
“端午遂昌行各環節的策劃和為了更‘時尚’的過中國節而設計的每一個元素都成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自發關注的焦點,這是這次活動最成功的地方。”遂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郭勁松說,如果說龍粽和龍排儀式做足了遂昌端午的“99度”,那麼六十年的茶園搭配最新潮的移動帳篷,古箏昆曲搭配英式皇家糕點,大柘萬畝茶園星空下“最美的一餐”則成為“引爆點”。
“十天的時間能搭建好移動帳篷?那隻能叫營地吧!”
“可不可以不要用‘星空下’的品牌?如果做不好,是對我們品牌的傷害。”
“大家一開始並不看好,因為時間太緊。”星空下帳篷酒店創始人孫博在“最美的一餐”席間和大家分享“端午遂昌行”大柘茶園點位的曲折經歷,之所以義無反顧是因為即使走過168個國家和地區,當她第一眼看到遂昌萬畝茶園和滿天繁星,依舊怦然心動。
十一天的時間,為“大過中國節 端午遂昌行”量身定制的“星空下帳篷酒店”誕生了。整個酒店由五頂帳篷組成,用當地的茅竹做成的平臺懸於茶園之上,盡可能通過支架平臺結構減少對於茶園原有生態的破壞。房間裡從床到椅,從梳妝鏡到垃圾桶,小到茶杯墊、茶盤全部竹制。淋浴間、衛生間、洗手池、燈罩、花瓶,全部就地取材,直接用茅竹製作。營地除了配備野奢的帳篷客房外,還有用於下午茶、休閒和交流的開放式帳篷茶舍。
“每個房間都有一個觀星的露臺,客人們夜晚在床上就可以看到浩瀚的銀河星空。”星空下帳篷酒店總指揮熊鈺十一天來都待在茶園上,曬得黝黑,一笑就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每天只能睡兩個小時,但是當我們把最終成果呈現在大家面前,當星空下帳篷酒店的照片被發到網上,大家沸騰了。”因為星空下的帳篷,讓更多人認識了遂昌。
“其實這次的活動也間接教育了當地的農民,改變了他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看法。”作為遂昌鄉賢,鳳凰教育總裁吳煒強有感而發。
從十五年前沒有一個A級景區,成長為擁有4個4A級景區、6個3A級景區、86個農家樂村點的旅遊特色縣,遂昌曾經是旅遊界的一匹黑馬。作為全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縣”建立單位,遂昌也面臨在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壓力。
“確實,遂昌的鄉村旅遊從來沒有這麼玩過。”和熊鈺一樣曬得黝黑的還有遂昌縣人大副主任趙文明,這位曾經發起遂昌高山大米眾籌的“網紅”,為了大柘點位的打造也在山上當了一週的監工。在他看來,星空下帳篷酒店這樣新型業態的創新正在賦予鄉村新的審美和符號。在原汁原味地傳承中國節“老底子”的同時,遂昌正努力吸引這樣的新業態在這片綠水青山間展開無限創意的開發。
“與去年相比,今年端午三天的遊客量及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3.76%和30.82%,傳統年節的復興將成為遂昌新IP。”遂昌縣委常委、旅委黨工委書記孫培蓮信心滿滿地說。
以傳統年節的復興推動縣域旅遊發展美麗經濟,遂昌開了一個好頭。曾經帶隊編輯出版《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遂昌樣本》的賴惠能表示,遂昌復興傳統年節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三方面的“共振”:既符合中央要求,又契合百姓需求;既有本土印記,又有時尚元素;既能推動縣域旅遊產業發展,又能致富一方百姓。
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件事情,5月30日,《小康》雜誌社、中共遂昌縣委、遂昌縣人民政府、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了“我們的節日·復興傳統年節研討會”,邀請了全國文化、民俗、旅遊、農業、體育、金融等相關領域的領導及專家就傳統年節復興與再造建言獻策。
“遂昌是一個男人的城市,是褪去了青春的莽撞,已經步入收放自如、瀟灑俊逸的中年男子。” 作為當代寫遂昌最多的一位作家,中國青年作家學會副主席、國家二級作家俞宸亭在研討會現場用細膩而又形象的文字表達著自己的感受,端午遂昌行已然成為這座山區縣城從容前進中里程碑式的標誌事件。
(來源:《《小康》下旬》 2017年6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