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佈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於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食鹽改革落地已滿半年,被稱為“舌尖上的第一味”的食鹽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文|《小康》記者 劉建華
延續兩千多年的食鹽專營制度被打破了!
國務院在2016年4月22日正式發佈關於鹽業體制改革的檔,決定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價格放開,鹽業企業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跨省跨區域銷售食鹽。
中國食鹽改革正式落地實施已滿半年,被稱為“舌尖上的第一味”的食鹽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鹽行業競爭加速
5月23日,遼寧省工信委發佈消息稱,今年一季度遼寧省鹽業改革政策實施順利,如大連鹽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已經直接進入市場,並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已經將具有遼寧特色的產品銷售至上海、北京等地,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實現了跨省銷售。據介紹,海鹽是遼寧省特色鹽類產品,目前全國最大的海鹽雪花鹽生產基地已經落戶遼寧。
中國的食鹽專營歷史至今已有2700多年。今年1月1日,國務院公佈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實施,同時《食鹽價格管理辦法》被廢止。根據方案,此次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價格放開。方案明確,放開食鹽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食鹽不再由政府定價,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成本、食鹽品質、市場供求狀況等因素自主決定。這意味著國內將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取消食鹽準運證,允許現有食鹽定點生產企業進入流通銷售領域,食鹽批發企業可開展跨區域經營。改革之前,食鹽生產企業生產的食鹽只能賣給食鹽批發企業。改革後,生產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可以確立自己的品牌和價格,省級食鹽批發企業可跨省經營,省級以下食鹽批發企業可在本省範圍內開展經營。
鹽改方案意在打破鹽業專營,提高了各界對於鹽業市場活力的預期。改革近半年以來,《小康》雜誌記者在廣州多個超市調查發現,食鹽專櫃上不再像以前一樣僅有一兩種鹽產品,擺放在上面的食鹽品牌多了好幾種,價格也從原來的每包定價1元變成了1.5元至4元不等。
對於保持鹽業市場穩定的問題,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說,各省區市在鹽業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都對保障食鹽穩定供應,特別是安排邊遠貧困地區及經濟欠發達邊疆民族地區碘鹽供應財政補貼等工作作了明確規定。雖然改革後食鹽價格有所上漲,不過,對於此次鹽業體制改革,依然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對於推進鹽業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鹽業資源有效配置、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確保食鹽品質和供應安全將產生深遠影響。
“食鹽生產企業和批發企業可以同臺競技,今後消費者在超市里看到的就不僅僅是本地食鹽品牌了,食鹽品種和品牌會越來越豐富。”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巡視員王強認為,此次改革打破了鹽行業缺乏競爭的局面,尤其是對食鹽批發企業衝擊很大。從前競爭力不強的鹽企可以依靠政府給的計畫生存,今後可能會被市場淘汰。改革也將加速鹽企的兼併重組,最近中國鹽業總公司與天津市長蘆鹽業總公司、河北省鹽業專營集團公司就共同組建了跨區域、產銷合一的鹽業企業。
“蜜月期”的陣痛
“食鹽結束專營制度,走向市場化,價格會有所改變,或漲或降一點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可能並不是很重要,我們更關心的是市場化會不會影響食鹽品質,會不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多位前來超市購鹽的市民向記者反映說,每個家庭食鹽用量並不是很大,就是每包漲一兩元,在一個月的開支裡也不會體現出來,而一旦品質出了問題,那將會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雖然量不大,但每日每餐都要有。“品質很重要!”受訪的消費者均再三強調!
在中國食鹽改革還沒有走出“蜜月期”時,3月中旬全國多地被曝出發現了“腳臭鹽”的蹤跡,即食鹽在手中一搓就會產生“腳臭味”。目前,案情已基本清楚,涉事食鹽品牌均來自河南平頂山市的兩家企業“神鷹鹽業”和“中鹽皓龍”。河南省鹽務管理局回應稱,“腳臭鹽”發出異味是由隱藏在巖鹽礦床中極少量的丙酸、丁酸、異戊酸、己酸等短鏈脂肪酸形成,不會對健康造成傷害。
然而,因食鹽關係每一個人的健康安全,因此輿論普遍格外關注。目前,對於此次鹽改,公眾的態度並不完全統一。有人以此次“問題食鹽”的發生為例,認為中國鹽業不能放開,要謹慎私有化,因為“太市場化了,品質就難以保證”。一位食鹽銷售商則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對改革的堅決支援,據他介紹,鹽業公司購買食鹽的平均價格為400~500元/噸,加碘的成本只有20~25元/噸,但鹽業公司平均批發價格為1500~2000元/噸,整個批發銷售環節的價差高達4倍。“為什麼生產成本和終端銷售價格會相差這麼大?因為都是他們一家說了算。”改革的意義其實正在於適度放開競爭,激勵鹽企做優做強,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質的食鹽,更有利於我國食鹽“走出去”。
未來,中國食鹽改革仍將任重道遠。《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指出“完善食鹽專業化監管體制。保持現有專業化食鹽監管體制不變,由鹽業主管機構依法負責食鹽管理與監督”。事實上,很多地方的鹽業行政部門與鹽業公司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政企合一的現象還十分普遍。
據中國鹽業協會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25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鹽業主管機構中,與鹽業公司政企分開的有9個,占比29%;政企合一的有22個,占比71%。這種既當球證員又當運動員的模式,一方面會讓鹽業局的監管性質定位不清晰,監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也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使作為企業的鹽業公司發展面臨目標衝突,效率難以提高。即便改革之後,也要防止鹽業公司“翻牌子”變相直接併入新的監管機構。由此,政企改革、完善食鹽監管機制十分必要。
“這種行業壟斷下,食鹽生產企業被排除在市場之外,同時,這種計畫的權力也難逃腐敗的侵蝕,成為改革的阻力。”據原國家經貿委運行局副局長、鹽業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國衛介紹,原有的食鹽專營體制下,食鹽生產企業必須由省鹽務局分配生產計畫,給多少計畫,企業就生產多少。而省鹽務局與鹽業公司又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因此,鹽業企業事實上既是鹽業的管理者,也是經營者,掌管著生產企業的“飯碗”。
《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提出,要研究剝離食鹽批發企業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創造條件將食鹽品質安全管理與監督職能移交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或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目前地方食藥監機構很多都沒有建立起來,現有的近兩萬名食鹽執法人員如果劃歸食藥監督部門,還面臨著企業編轉事業編的問題,要有一個過渡時間,先立後破。”在王強看來,除此之外,還要給鹽業企業適應市場的時間。
成都向上
擁有2300餘年建城史的成都,歷朝歷代都以中心城市的身份雄居於我國西南腹地,並被冠以“天府之國”的美譽。“錦官”、“蓉”、“益”等帶有大美漢字的別稱也凸顯了成都自古以來的城市形象。
在古代,成都,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北絲綢之路的重要貨源地。古絲路的繁華催生出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奠定了成都“揚一益二”的歷史高度。跨越千年,而今隨著《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出臺,奠定了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在廣闊的發展藍圖之下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西部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的“五中心一樞紐”將發揮強力支撐作用,助力成都完成自我突破、創新與飛躍。
4月1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作為聯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的支點城市,成都開啟了“立足內陸、承東啟西,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新征程。成都“不靠邊,不臨海”,如何揚長避短?腹地自有其優勢,打造國際交通通信樞紐使自貿區發展另闢蹊徑,值得一提的是,蓉歐班列打通南、北、中三條國際大通道,面向歐洲,三箭齊發。藉助“一帶一路”的東風,成都重點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和高端製造企業異地產能向成都轉移,打造承接國際產能和技術合作平臺。
成都對搞好金融的重要性深以為然。從資本市場功能而言,成都積極推動企業海外上市;從財富管理功能來講,成都正與海外加緊合作,從海外引入全球性財富管理機構,與海內外高校合作培養財富管理人才;從創投融資功能來講,成都正與倫敦金融城合作,準備在成都舉辦全球性的金融科技峰會;從結算中心功能來講,成都是中西部地區跨境人民幣結算量最大的城市,目標是要成為“一帶一路”中的結算中心;而在新型金融方面,成都會在自貿區金融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作為西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成都的經濟活力有目共睹,尤其在產業發展上,成都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推動“成都製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創造”提升,不斷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不斷融入創新創業的全球版圖,從成都製造到成都智造,兩者比翼齊飛。
歷史文化是城市永遠搬不走的“不動產”,天府文化,就是成都這座城市的根與魂。20余萬件藏品中,展出品多達5000餘件,成都博物館將這座城市的深厚底蘊呈現給世人;成都圖書館在實現通借通還的同時堅持舉辦各種文化講壇;武侯祠與錦裡交相輝映,“拜武侯,泡錦裡”已成為成都旅遊頗具號召力的時尚之一……成都古代曾是“大陸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開放獨特的文明發展模式曾領先世界。如今,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了打造“非遺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和“會展之都”,彰顯天府文化的時代風采,讓人文成都享譽世界。
近日,《小康》雜誌派出記者深入走訪了成都,以期尋找一個朝氣蓬勃的新成都。
古城成都正以青春的力量,厲兵秣馬,在西南腹地再一次快速成長。
(來源:《《小康》下旬》 2017年6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