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皇帝追求長生不老,多遍尋仙人焚爐煉丹。現在,老百姓隨時就可抗老,只要蒐集個人生理資訊,丟進電腦…,醫療+IT+資料庫,科技正在試圖「治療不死」,追求「不朽」「新長生不老術」商機正崛起!
文/王柏豪
從前,皇帝追求長生不老,多遍尋仙人焚爐煉丹。現在,老百姓隨時就可抗老,只要蒐集個人生理資訊,丟進電腦…。穿戴式智慧裝置(醫療)+雲端資料庫(資料庫)+大數據分析,醫療科技穿越時空,從遠距就能守護您的健康、預防疾病,「新長生不老術」試圖突破人類老化困境。
2017年才開始,台灣老化指數已經正式宣告破百,你、我都無法永生,但透過大數據及遠端管理健康及預防疾病,減緩老化、促進健康、提升活力,延年益壽已經越來越簡單。
「新長生不老術」商機正崛起!
優良的醫療、成熟的資通訊、豐富的醫學資料庫,這些台灣發展優勢,如何能讓你、我凍齡不老呢?
台灣真的是老了……。
內政部3月9日發表數據表示,台灣老化指數指標在今年2月首度破百,達到100.18,老化指數是指老年人口對幼年人口的比,而當老年人口大於幼年人口時,指數會大於100。
老化指數超出100 的縣市,也從 2011 年的3 個縣市,到今年增加為 15 個,逐年遞增,5 年增長了5 倍, 前三名分別是嘉義縣、南投縣及屏東 縣,而六都之中,台北市、台南市、 高雄市的老化指數都破百。
早自1993 年起,台灣老人人口 超過7%,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今年2 月,台灣老年人口也從 去年5 月占總人口的12.78%攀升至 13.33%。依國發會推估,2026 年台灣老年 人口將可能占總人口數超過20%,成 為「超高齡社會」。
「治癒死亡」 追求「不朽」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但人類追求長生不老的慾望,卻依然從不停止地增長。
從前,皇帝追求長生不老,多遍 尋仙人焚爐煉丹。現代,許多名人也 莫不絞盡腦汁,希望找到能大幅改善 壽命的新方法。這導致醫療保健成為 一樁大生意,吸引了無數生物科技或 如矽谷Google 這類公司不惜砸下鉅資。
Google 共同創辦人 Sergey Brin 說過,希望有一天能「治癒死 亡」;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兼億萬 富豪- Peter Thiel 的願望之一,是 想活到120 歲,現在才49 歲的他, 還成立非營利組織瑪土撒拉基金會 (Methuselah Foundation),致力延長 生命與抗老化治療,目標是要在2030 年,讓90 歲的人跟現在的50 歲沒什 麼兩樣。
另一位共同創立瑪土撒拉基金會 的 David Gobel,今年 63 歲,他最 為人所知的事就是大力推廣「壽命逃 脫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 的概念,這是一個預期壽命增長速度 會比時間流逝更快的假設,當第一個 1,000 歲的人出現時,他可能會比第 一個 150 歲的人只年輕個 10 歲而已。
還有一位追求「不朽」的鬥士, 61 歲的美國天狼星衛星廣播公司 (Sirius Satellite Radio) 創辦人與聯合 治療生技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 CEO,Martine Rothblatt 押注在儲存 人類「心靈檔案」,透過電子郵件、 社群媒體與電腦檔案,將人類腦中的 「數據」上載到一套軟體程式中,以 建構個人畢生數位紀錄。哪天當科技 的進展趕上了,就可藉高科技利用這 些紀錄將人復生。
不過,無論如何延緩衰老,最後 勢必都必須正式關注「健康問題」,「長生不老」可不能只是江湖術士的唬弄噱頭而已。
帶領第一組完成人類基因解碼的Craig Venter, 在去年 69 歲時,又募到至少 7,000 萬美金並成立人 類壽命(Human Longevity Inc.) 基因公司,準備利用 基因編輯的力量,結合下一代 DNA 定序與幹細胞技 術,解碼並修正造成疾病與衰老的各種因素。
Craig Venter 在公司網站說:「他們的目標不 必然在延長壽命,而是擴展一個更健康、豐富與『高 效』的人生。」
「一手掌握」健康 隨時隨地抗老
長生不老或許很快不再是傳說,但目前看來仍 有點遙遠,但追求長生不老真正的關鍵-「健康」, 如今隨著數位科技日新月異,加上大數據運算的極 速猛進,現在一般老百姓只要願意立刻行動,已經 隨時隨地都可以「抗老」了。
兩岸生技紅人中美冠科董事長余國良,他在臺 北辦公室開啟手機裡的APP,查看遠在中國杭州傳 來的血糖、血脂肪指數,他秀出了屬於自己的健康 曲線,很開心說:「不管處在何方,定期透過一片 血液試片寄回杭州實驗室檢驗,身體健康變化『一 手掌握』。」
5 年前,余國良自己在杭州濱江科學園區內育成 投資了量康科技,這是一家專注預防健康管理的生 技公司,開發了擁有專利的常溫血液試片,同時已 經取得了杭州第三方檢測機構認證資格。
江蘇先聲藥業董事長任晉生後來也加入投資, 兩位大老闆的健康現在受到量康嚴格的管理監控, APP 會量身訂做個人健康檔案,根據他們的健康狀 況貼心地提醒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合適的飲食。
國際生物資訊權威科學家、陽明大學校長梁賡 義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濟發 展進入黃金時期,因應富裕隨之而來的慢性疾病增 加,生物資訊及醫學統計科學也跟著發展,技術其 實已經相當成熟。」
透過近年來發展出的穿戴式裝置,可蒐集到心 血管風險指數、壓力指數、活動指數、睡眠指數等 數據資料;或配合高齡相關疾病的評估量表、身心 功能評估及健康管理問捲,可取得個人健康資料、 藥物資料、生活型態、日常生活與運動量、認知功能相關檢測等數據。
梁賡義認為,只要想研究或解 決的問題定義明確、清楚,加上數據 資料收集周全,最後透過生物資訊分 析,就能建立具參考價值的「健康風 險評估」。但身為科學家,他也同時 強調,「要解決的疾病機制相關醫學 必須有足夠的科學基礎,數據的收集 更必須嚴謹、可靠,如此產出的大數 據分析結果才有意義。」
>>本文節錄於《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3月號
(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2017年3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環球生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