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延續往年慣例,重點對十餘個城市的公共服務品質進行了深度測評,最終,呼和浩特名列“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榜的首位,昆明位居次席,北京獲得第三,南京、深圳、蘇州、重慶、成都、杭州、鄭州分別位列第四至第十位
文|《小康》雜誌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劉彥華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公共服務事業與民生息息相關,關係群眾切身利益,關係百姓福祉。只有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誕生於2005年的“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每年都會請公眾對當下中國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2017年1月至2月,《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並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資料和大量社會資訊,得出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為80.1分,比上年提高3.0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公共服務藍皮書》專案組成員劉須寬將近一年來中國公共服務事業的進展概括為三點:第一,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公共服務投入不斷提高;第二,諸如網約車、醫改、保障房建設等領域,公共服務品質、效益和覆蓋面不斷擴大;第三,樹立服務理念,牢記服務宗旨,百姓的需求和政府的供給日漸契合,公共服務“越位元”、“缺位”、“錯位”現象有了很大改觀。
這在“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中亦有體現,受益於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國人對其滿意度不斷提升。調查結果顯示,80.1%的受訪者對自己所在城市公共服務總體情況感到滿意,比上年提升15.6個百分點;2.6%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比上年度下降2.5個百分點;17.2%的受訪者感到一般,比上年度下降13.2個百分點。
不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仍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調查結果顯示,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區域、不同人群之間供給水準差距較大。在劉須寬看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有其現實意義,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差距、東西差距較大,均等化要求非常迫切,但受農村人口、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等條件限制,其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產出不成比例,這也是我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自然困境。
“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要想實現,還要走很長一段路。”劉須寬提醒人們需要注意加強公共服務事業的過程監督。
就業服務仍有進步空間
“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從科技、公共安全、文化娛樂、行政管理、市政建設及環保、社會保障、就業服務、教育、醫療衛生九個方面進行衡量,其中“就業服務”一項從2011年開始增加,故目前的公共服務總指數與前期不完全可比。
在“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中,前述九個方面的指數得分最高的是文化娛樂指數,為90.5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7分;其次是科技指數,為90.2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8分;再次是公共安全指數,為89.9分,比上年度提高了2.7分。就業服務指數得分最低,但進步也最大,為71.7分,比上年度提高了4.2分。調查結果顯示,77%的受訪者曾享受過政府提供的諸如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創業指導等就業服務,這一比例比上年度提高了13.6個百分點。
就業為民生之本。人社部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1至11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49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低於年度調控目標。總分高、單項強,2016年的這份“就業成績單”堪稱亮眼。
“就業是民生之本,怎麼強調都不過分。”2016年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往人社部考察就業工作時曾強調要織牢大學生和農民工就業的“經緯線”,只有織牢“經緯線”,整體就業形勢才穩,經濟才穩,社會才會穩。
青年就業是個世界性難題,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就業總量壓力很大。為了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2016年,人社部精準施策,會同教育部制訂出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通過實施能力提升、創業引領、校園精準服務、就業幫扶、權益保護五大行動,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和服務手段,全方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為了穩定並提高大學生就業率,近日國務院公佈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結合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開發崗位,統籌實施基層服務專案,落實學費代償、資金補貼、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就業。健全基層服務保障機制,暢通流動管道,拓展紮根基層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通道。
就業,農民工的問題同樣棘手。春節過後,繼續到外地打工,還是留在家鄉就業創業?這道選擇題再次擺在了眾多農民工面前。為了幫助農民工解決就業問題,每年春節過後,回應人社部號召,各個地方都會啟動一年一度的“春風行動”,此項行動於2010年首次啟動,現已形成慣例。2017年的“春風行動”以“促進轉移就業,助力脫貧攻堅”為主題,內容主要包括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以及整頓勞動力市場仲介機構等。
隨著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軍逐漸壯大,支援農民工創業的政策陸續出臺,從《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的出臺,到《關於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畫(2016—2020年)的通知》的印發,系統、全面地促進農民工創業的體制機制正在逐步建立。
“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就業服務仍有進步空間。在15項公共服務領域公眾關注度與滿意度排名中,就業服務的關注度位元列第八,滿意度位列第十三。有19%的受訪者反映“就業服務價格水準過高”。
最憂心:霧霾頻發
2016年12月20日21:00,原本應該在北京加班加點趕專案的王瓊卻坐在了北京飛往海口的飛機上。她要去海南“避霾”了。
當天,大霧橙色預警訊號與霾橙色預警齊飛,最強霧霾席捲全國。衛星監測顯示,當天霧霾的影響範圍已擴大至17個省區市,面積142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超過七分之一的國土被霧霾籠罩。距離北京不到300公里的河北石家莊,一些監測點PM2.5指數甚至一度突破1000,不禁讓人大驚失色。
“真的是無法忍受了,從昨天開始,我們一家三口都開始頭疼低燒,就連一向自詡為健康寶寶的我都中招了。”王瓊是個慢性子,不過,這次她一改“蝸牛”作風,從決定離開北京,到確定目的地,買機票、收拾行李、出發去機場,總共用了不到4個小時。避霾,王瓊不是個案,據王瓊介紹,從2016年入冬開始,她的朋友圈裡悄然出現了一種“新風氣”——離開北京、躲避霧霾。霧霾不僅籠罩天空,更籠罩于百姓心頭。“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30多個社會熱點問題中,國人對霧霾天氣頻發的關注度,從去年的第十七位躍升至第一位。
“基本的環境品質、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品質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李克強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稱,要堅持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加大水、空氣等污染治理力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霧霾”污染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阻礙,更是降低人民幸福感的罪魁禍首。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做出了系列決策部署,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突出的位置,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的目標。
大氣污染防治,尤其是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據環境保護部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環境空氣品質形勢總體向好。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數和優良天數穩步增加;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84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達標城市數同比增加11個;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
“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顯示,44.3%的受訪者表示對所在城市的環境比較滿意,29.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與去年相比,分別提高了2.2個百分點和16.7個百分點。
雖然公眾對環境的滿意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距離對青山碧水、藍天白雲的期望仍有不小差距。
“治霾需要重新定位,應該從公共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思路進行治理。”霧霾治理是個系統複雜的工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虎峰對此提出了九條針對性建議,包括鼓勵獨立研究機構對霧霾問題進行研究、各城市進行霧霾成因診斷以及形成健康防範方案、形成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制定污染地區系統轉產轉業方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霧霾治理、開展綠色GDP試點、實行綠色財稅激勵政策從補供方轉變為補需方、完善霧霾治理評價體系、建立協力廠商評價機構等。
急需改善的三件事:上學、看病、出行
“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顯示,上學、看病、出行,是公眾最盼望改善的三件事。
教育是民生的基礎,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大計,更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千家萬戶。受訪者反映的“就近入學難、異地高考難、轉學籍難”的問題,其背後實際上就是義務教育公平的問題。36.8%的受訪者表示教育是受戶口影響最大的公共服務領域;21.8%的受訪者表示當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3.8%的受訪者則認為非常不公平。
發展更高品質的教育公平,是我國全面小康中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2016年6月,新修訂的《教育法》正式施行。新《教育法》要求,“國家採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準,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由此,教育公平從政治要求轉化為法律要求,落實為國家責任。
醫療衛生歷來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公共服務領域,在本年度“十五項公共服務領域公眾關注度與滿意度排行榜”上,醫療醫生的關注度位居榜首,而滿意度僅位居第九名。14.8%的受訪者認為,新醫改至今,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沒有變化,3.2%的受訪者認為問題更嚴重了。41.1%的受訪者認為醫療價格較貴,但可以承受;11.6%的受訪者認為醫療價格較貴,難以承受;1.6%的受訪者表示很貴,無法承受。
路暢民心順。作為居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交通出行依然是人們“吐槽”的重災區。“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顯示,近九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堵車現象嚴重;64.7%的受訪者所在城市存在地鐵建設“大躍進”問題;66.3%的受訪者所在城市“打車難”;42.7%的受訪者認為所在城市公共交通收費不合理,偏貴。
交通擁堵是大城市的通病,不過比堵車更讓人“堵心”的是很多人有錢卻買不到車,在北京的帶動下,自2010年底汽車限購逐漸擴至廣州、天津等各大城市。人們對限購令又愛又恨,雖然受該政策影響,很多人多年也難圓購車夢,但卻不得不認可其在解決擁堵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在“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中,56.4%的受訪者認為汽車限購令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有一些作用”,34.5%認為“有很大作用”,二者合計超九成。
不過,今後,對於汽車限購令,人們可能將不再糾結。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要求多舉措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適時研究推進城市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謹慎採取機動車限購、限行的“兩限”政策,避免“兩限”政策常態化。已經實行的城市,適時研究建立必需的配套政策或替代措施。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
呼和浩特、昆明、北京位列三甲
“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延續往年慣例,重點對十餘個城市的公共服務品質進行了深度測評。今年重點測評的城市共有16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杭州、蘇州、南京、深圳、武漢、長沙、鄭州、呼和浩特、拉薩、西安、昆明、重慶、成都、瀋陽。所有受訪者均在該城市生活了半年或半年以上。
最終,呼和浩特名列“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榜的首位,昆明位居次席,北京獲得第三。南京、深圳、蘇州、重慶、成都、杭州、鄭州分別位列第四至第十位。
“呼和浩特這座城市的整體變化,在我看來,除了它自身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十個全覆蓋’。”據劉須寬介紹,2014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全面啟動了自治區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十個全覆蓋”,目標是用3年時間投資800億元,對處於發展態勢落後、發展能力不足的廣大農村牧區實施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十個方面的民生保障工程,提高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水準。
“兩年多來,這項民生工程已經取得重大成效,不僅受到基層群眾的普遍擁護,而且這一共用式發展的實踐舉措也為內蒙古未來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據劉須寬介紹,今年1月初中國社科院馬列主義研究院發佈了《2016公共服務藍皮書》,呼和浩特在公共服務方面的進步同樣得到了普遍認可,在藍皮書“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榜”中的排名位列第三。
“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之“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與往年相比,今年昆明的表現可謂驚豔,由去年的第14名迅速上升至次席。並且,調查結果顯示,在科技、公共安全、文化娛樂、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務的十五項細分領域中,昆明的表現也比較均衡,按百分制計算,十五項細分領域指標得分均在80分以上,其中,政府與民眾互動指標得分最高,為89.14分,得分最低的行政管理也達到了80.48分。
據悉,自2013年上線以來,隨著政務微博向縱深發展邁進,昆明的政務微博公共號“昆明發佈廳”形成了以“@昆明市長”為統領,“@昆明發佈”為一級微博,各黨群口部門、市級政府機構、縣區官微和水、電、燃氣、公交等公共服務行業官微為二級微博,鄉、鎮、街道辦事處為三級微博的規模化、系統化運行機制,被業界譽為“雁陣結構”微博矩陣的“昆明模式”。該模式受到各界廣泛好評,新浪微博CEO王高飛曾公開表示:“以‘@昆明發佈’為代表的中國政務微博矩陣已經從單純的資訊發佈的初級階段,邁進跨部門、跨平臺綫上線下聯動服務的進階階段,打通了社會治理微循環。”
對於北京公共服務事業的變化,劉須寬深有體會,“北京生活改善非常明顯,首先是北京保障房建設力度非常大,去年年底,保障房開工56449套,完成年度5萬套建設籌集任務的113%,保障房竣工64235套,完成年度6萬套任務的107%;其次,北京教育資源的重新佈局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也推動了諸如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配置走向均等化。此外,北京公共服務微觀層面做得也很不錯,尤其是隨著網約車新政的落地、軌道交通的大力推進,以及公共自行車、共用單車等細分行業的興起,北京的交通情況出現了明顯的改善。”
2017年伊始,民生領域還迎來了一個重磅消息。1月11日發佈的《關於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明確,制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動態調整服務專案和標準,促進城鄉區域間服務專案和標準有機銜接。
“制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是公共服務制度化建設的一種表現,從中央層面看,站在國家高度,制定這樣一份清單,有其現實意義,體現了中央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作用,便於更系統化、規範化、制度化地推進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從地方來講,這樣一份清單對地方發展公共服務事業具有明確的可操作可考核的指導意義。”劉須寬稱。
對此,國人也寄予厚望,“2017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顯示,64%的受訪者認為此清單“白紙黑字”式地呈現出來,能夠給人民一個清楚的交代,是人民和政府達成的“契約”;56.2%的受訪者認為它可以有效避免責任推諉及越權行為發生,方便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監督;43.4%的受訪者表示,清單便於簡化流程,優化品質,有助於提升公共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另外還有19.2%的受訪者提醒稱,清單雖好,但關鍵還要看落實情況。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援。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研究員王知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小康》上旬》 2017年3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