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將按照平移原則費改稅,實現排汙費制度向環保稅制度的平穩轉移。將於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17年則成為承上啟下的關鍵年
文|《小康》記者 袁帥
從前,國人聊天的開場白往往是“吃了嗎”,張口閉口談天氣的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如今,“出門戴口罩”、“霧霾天單雙號限行”卻成了口頭禪,標誌性的“北京藍”總能引來朋友圈刷屏。工業化行程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2017年環境保護能否迎來新舉措、新趨勢?
新規“費”改“稅”
1979年起,我國開始對廢氣、污水、固廢、雜訊等4種污染源徵收排汙費。然而這項實施了近40年的規定即將在2018年得以變更,在2016年歲末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下文簡稱《環境保護稅法》)獲表決通過,2017年則成為《環境保護稅法》的承上啟下關鍵年。
據悉,《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將按照平移原則費改稅,實現排汙費制度向環保稅制度的平穩轉移。此前,該《環境保護稅法》已走過6年立法之路、歷經兩次審議。“開徵環境保護稅,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綠色發展理念,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說,環保稅法的出臺進一步展示了我國注重環境保護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根據《環境保護稅法》,在資源開採環節,以資源稅、耕地佔用稅增加資源環境使用成本;在生產環節,運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節能環保;在流通環節,完善“兩高一資”產品進出口稅收政策支援產業結構調整;在消費和財產保有環節,使用消費稅、車船稅合理引導消費需求。
相較於此前的排汙費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王清認為,《環境保護稅法》主要有兩點不同:首先,《環境保護稅法》規定了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稅額幅度。以10倍為限,大氣污染物為每污染當量1.2-12元,水污染物為每污染當量1.4-14元。其次,根據減排幅度增加一檔稅收減免的規定,即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於規定標準30%的,減按75%徵收環境保護稅。
根據我國1979年確立的排汙費制度,在2003-2015年,全國繳納排汙費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纍計500多萬戶,纍計徵收排汙費2115.99億元。中央財經大學估計,環保稅開徵後,預計每年環保稅徵收規模可達500億元。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表示,現行的財政體制,排汙費是實行中央和地方1∶9分成,考慮到地方政府承擔主要污染治理責任,以後擬將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中央不再參與分成。
對此,王建凡補充道,從前以排汙費倒逼企業加強環境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我國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實際執行中卻存在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和部門干預等問題,影響了該制度功能的有效發揮。而此次通過的《環境保護稅法》將從稅收杠桿入手,令企業多排汙就多交稅,少排汙則能享受稅收減免,通過構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稅制體系,形成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倒逼企業減排。
繼續攻堅治霾長期戰
2016年年底,一場 “預報之中”卻又“意料之外”的史上“最濃”霧霾讓人們意識到,大氣治理戰役沒那麼簡單。據環保部遙感監測資料顯示,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全國共有108座城市籠罩在灰霾之下,面積一度達到188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中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
之所以說“意料之外”,是因為早在2013年,相關部門就出臺過空氣整治方案。以本次霧霾的重災區北京為例,回首過去3年,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總投入約360億元。其中,2015年投入134億元,是2010年(17億元)的7.88倍,2016年北京為大氣污染治理安排資金更是上升至165.4億元。而根據《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畫》,2017年,北京市大氣中細微顆粒物(PM2.5)濃度要低於60微克/立方米。
有網友評論,“抗霾主要靠風”。對此,清華大學教授王書肖指出,污染的產生非一日之功,污染的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域正處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於高位,大氣污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他指出,要改善環境空氣品質,2017年必須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他呼籲,既要對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污染天氣有信心,也要對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過程有耐心。
治霾還需多方聯動,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表明,未來需發展低碳引領能源革命,同時完善企業排放許可、排汙權交易、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適時開徵環保稅,全力打好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攻堅戰和持久戰。
無獨有偶,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也以低碳發展為核心,優化能源結構,通過碳配額核發,藉助金融市場進行交易,發揮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和價格杠桿的作用,引導企業以合理的成本節能減排。
該方案表明,2017年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交易規模中值可達4170-5560億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全球角度和長遠發展來看,在低碳經濟道路上,對所有國家來說面臨著共同的起跑線,而關鍵在於在這條道路上的起跑速度。碳減排將是一個爭奪新興碳金融市場話語權的戰略問題。
汙水處理行業或迎爆發期
空氣污染聲勢浩大,相比之下,水污染似乎來得“潤物無聲”。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會長楊朝飛坦言,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水準的四分之一,70%的城市供水不足,20%的城市嚴重缺水,我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至3000億元,國內資源性缺水趨勢加重,“保好水、治差水”的任務迫在眉睫。
2016年年底環保部發佈的《“十三五”環境監測品質管制工作方案》表明,“十三五”期間,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共投資約5829億元,其中汙水處理率及泥污無害化率進一步提高,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5%,縣城達到90%,建製鎮達到70%。這從側面表明,2017年或將成為協力廠商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發展的黃金年。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計,2017年中國汙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行業銷售收入可達到492億元,利潤總額將達到59.2億元,總資產將達到2604億元。
此外,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指出,隨著人口膨脹、人均生活用水量提高,缺水問題愈發凸顯,這一問題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作為一個缺水的國家,未來中國應在節水、重複用水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國內很多城市一下雨就看海,為什麼不想辦法把這些水留住?”同為缺水國家的新加坡近年來十分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如今已基本實現了不依賴外界供水,楊宜勇認為,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仍需補課。他建議在增加地下蓄水、發展重複用水、無水工業、海水淡化等領域投入更多精力。同時,政府、企業以及公民都應當積極參與,共同打造全新的水安全社會。
(來源:《《小康》上旬》 2017年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