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那是一首絕妙的生命進行曲,勝過人間一切最悅耳的音樂。”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的中國婦產科學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曾如此感歎。
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讓無數家庭再次聆聽到那悅耳的音樂,更多的家庭則期待著再次聆聽那悅耳的音樂。當然,也有許許多多的家庭再三權衡後決定不再生養二孩。
“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給一個個家庭出了一道關於“生”還是“不生”的選擇題,解題的關鍵恰恰在於生育政策調整所帶來的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巨大挑戰,對此,社會和家庭都需要做好準備。
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應該如何給“二胎家庭”吃下定心丸?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建議,加快公共政策的銜接與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延長育兒假期,完善母親勞動權益保護,解決職業母親的後顧之憂;充實完善保育設施,讓單位、社會和政府共同分擔家庭的撫育責任;健全和完善現代兒童福利體系,惠及全體兒童。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人的擔憂逐漸從“人太多”轉變為“孩子太少”。楊舸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低生育率造成了人口年齡結構的惡化,人口快速老齡化正在耗盡“人口紅利”,給社會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均受到極大挑戰;二是子女減少對家庭安全造成極大隱患,適當的子女數量是家庭穩固和抗風險能力建設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亦指出,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減少,年輕勞動力出現急劇萎縮,同時養老負擔加大。
中國人口學會副秘書長陸傑華認為,生育政策調整,是基於我們國家的實際國情。
在楊舸看來,把人口總和生育率提高到一個恰當的水準不僅關係到個人幸福、家庭和諧,也關係到民族興亡和國家戰略。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10月29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堅持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人口與計畫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2016年,在“二孩”元年,母嬰、房產、汽車等產業正“搶灘佈局”,醫院則顯得不堪重負,二孩家長們和準二孩家長們對於教育的憂慮顯得比以往更深,人們不由發問:二孩時代已至,而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有專家預測,進入2017年,實施已滿一年的“全面二孩”政策對方方面面的影響將繼續下沉、深入,生育高峰也將在這一年顯現。
要落實好“全面二孩”這項政策,徹底釋放改革的紅利,無疑還需要國家從高處著眼、實處著手,把各項配套政策完善起來。迎接二孩,不僅僅是家庭的大事,更是社會的責任,國家的使命。
(來源:《《小康》下旬》 2017年1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