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準扶貧的新形勢下,湖北省孝昌縣將“五個一批”政策檔精準細化為精準扶貧“二十法”模式清單,建立路徑清晰、收益穩定、責任具體的清單式扶貧體系,讓貧困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點菜”,確保精準扶貧措施精準落地。
《小康》記者 陳遠鵬
“你的扶貧貸款申請已經得到答覆,希望你用好這筆錢。”11月25日,孝昌縣農商行王店鎮分行行長談浩斌將評級授信書送到該鎮巴石村貧困戶李小強手中。
李小強兩個子女在唸書,妻子患病,家庭十分困難,準備發展養牛,卻苦於缺乏資金支援。今年,王店鎮農商行著重考慮李小強這樣的特殊困難家庭,通過小額貸款評級授信扶持其產業發展。李小強告訴記者,“真不敢想全家如何擺脫貧困。如今,精準扶貧‘二十法’讓我輕鬆地選擇金融貸款扶貧模式,成為一個養牛戶。”
什麼是精準扶貧“二十法”?“孝昌地處大別山南麓、漢江平原北部,集老區、山區、庫區、貧困地區於一體,屬於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總人口65.8萬人,行政村429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44萬人,占比18.9%,建檔立卡貧困村107個,占比24.9%,脫貧任務十分艱巨。”11月22日,孝昌縣委副書記夏齊勇在接受《小康》記者專訪時說,為解決扶貧政策到村到戶不精準,扶貧資金、扶貧專案不“漂移”等問題,縣委縣政府以扶貧政策資源精準到村、精細到戶為目標,整合各級扶貧政策資源,將精準扶貧“五個一批”政策精準細化為20個具體扶貧模式,供貧困戶依據自身實際選擇脫貧路徑,打通了精準扶貧到村到戶“最後一公里”,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政府精準“配菜”
貧困戶按需“點菜”
11月22日,孝昌縣衛店鎮清泉村62歲的楊四清正在湖北良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西山養牛場的一個牛舍中給牛餵飼料,動作顯得乾淨利索,見到有人到來,臉上堆滿了笑容。
楊四清一家三口,屬於教育扶貧對象,因此他在“二十法”清單中選擇了教育保障模式和青禾園養牛模式。以往全家一年收入在一萬元左右,還要送兒子上學。如今,楊四清夫妻兩人在養牛場上班,還入了公司的股份,夫妻兩人除了一年有4萬多的工資收入外,年底還能按照投資比例分紅。
“以前兩口子在家務農收入少,孩子上學壓力非常大,現在我們夫妻兩個在養牛場上班,包吃住每月共計3500元的工資,孩子也已經研究生畢業在上海工作,家裡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楊四清笑呵呵地對《小康》記者說。
在“二十法”中,又分為產業扶貧和政策扶貧。其中,產業扶貧包括光伏產業扶貧模式、稻蝦綜合種養模式、溫氏生態養豬模式、鴻翔養鴨模式、青禾園養牛模式等“十法”,政策保障類包括社會保障模式、醫療保障模式、教育保障模式、金融貸款扶貧模式、房屋保障模式等“十法”。
在“二十法”中,針對不同原因的貧困群體配製不同“藥方”,“讓各類貧困群眾吃上不同的‘政策小灶’,實現模式、專案、資金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精準覆蓋。”孝昌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魯軍介紹,現在推進扶貧政策落實就好比為貧困村和貧困戶製作了一桌“菜肴”,形成了政府“備菜”、駐村工作隊幫助貧困戶“點菜”、工作隊員為貧困物件“夾菜”、貧困物件直接“吃菜”的工作格局。
強化團隊管理 解決三大困惑
去年以來,孝昌縣把“三萬”工作隊、精準扶貧工作隊和專職“第一書記”三支團隊整合為一支扶貧“鐵軍”,開展駐村幫扶。
黃俊元正是這支“鐵軍”中的一員。作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他,如今每週至少有4天吃住在自己的聯繫村。他感慨道:“幹部和貧困戶面對面、一對一交流,才能真正瞭解他們的情況,對癥下藥。多數貧困戶知識水準不高,往往自己都搞不清應選擇什麼樣的脫貧路徑,也弄不懂扶貧政策有哪些,該去哪些部門申請辦理。”
“過去灌輸式幫扶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現在,我們紮根在貧困戶家裡,幫他分析致貧原因,講解扶貧政策,依據他們的實際能力協助其選擇扶貧模式,還要按照他們的意願幫他們走完申請——審核——實施全部流程。”黃俊元說,“我現在既當參謀員,又是代言人,真正感受到因貧施策帶來的效果。”
“二十法”圍繞貧困戶“要什麼”、基層政府“幹什麼”和扶貧工作隊“怎麼抓”,有力解決了從前大水漫灌式扶貧下貧困戶、基層政府和扶貧工作隊心裡的困惑。
“之前,扶貧政策,上面怎麼說我們怎麼幹,到頭來還是啥都沒弄懂。現在好了,找到了適合自己脫貧的路子,心裡更加有底。”王店鎮紅勝村村民華志國深有感悟,“今年,我發展了20多畝稻蝦,對致富感到信心十足。”
黃俊元表示:“以前,我們工作隊來到村裡後感到迷茫,空有一腔熱情,面對不同貧困戶,不知道往哪裡使力氣。現在,工作各個環節清晰明瞭,更加得心應手。貧困群眾由脫貧客體變成主體,積極性大大提高。”
搶抓扶貧機遇 突出產業發展
“貧困戶中大多數是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癡、呆、傻、殘等弱勢群體占大半以上,如何解決弱勢群體脫貧問題,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魯軍說,“二十法”採取“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政策資源、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以較低的成本,使貧困戶能夠獲得穩定可靠的收益,既能解決短期生活保障問題,又能解決長遠鞏固問題。”
王店鎮高崗村幾年前還是貧困村,如今家家蓋起了大房子。“村裡大多貧困戶都申請了扶貧貸款,整合入股青禾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每年可以穩定地分紅。”村支部書記胡五清介紹說,“老百姓做產業的實力有限,貸款入股企業,可以低成本、零風險獲得穩定收益。”
原來,孝昌縣創新產業扶貧機制,政府、企業、銀行三方聯動,將貧困戶的扶貧貸款整合入股龍頭企業,企業以代養、寄養或自養方式與農戶合作,年終按投資比例分紅。 “合作社為每戶代養3頭牛,貧困戶以每頭牛向銀行申請1.3萬元貸款,入股合作社。一頭牛每年有4000元利潤,農戶淨得2000元。”青禾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傳友向記者算起一筆經濟賬。
“開展精準扶貧的同時,不能只局限於扶貧,更要從全縣全域看待這項工作才能走得更長遠。”夏齊勇說,“孝昌縣把精準扶貧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機遇,把參與產業扶貧類‘十法’的企業作為重點扶持企業,建立以種養為主導、鄉村旅遊為補充、金融扶貧、光伏發電為保底的產業扶貧體系。貧困戶通過產業帶動實現脫貧,產業通過扶貧政策支援得到發展,縣域經濟因企業的穩步發展而壯大,最終實現貧困戶脫貧、龍頭企業(骨幹產業)發展、縣域經濟壯大‘三贏’”。
“二十法”實施以來,孝昌縣整合各類扶貧資金6.2億元,其中用於產業發展3.8億元,政策保障2.4億元,發放扶貧貸款5000餘萬元,培植了苗木花卉、蔬菜果茶、特色養殖、光伏發電、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六大扶貧骨幹產業,覆蓋全縣444個村(社區),輻射帶動貧困戶3.2萬戶,貧困村年均集體經濟純收入可達8萬元以上,貧困戶平均年收入可增收2萬元以上。
編輯/訚洪
(來源:《《小康》中旬》 2016年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