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今周刊整理
在今年八月間,美國總統參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公佈了他的十三位經濟顧問名單。其中包括了赫赫有名的市場禿應、私募基金操盤人、銀行家、能源與鋼鐵公司執行長;僅有的一位學者,是哈佛大學經濟博士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此人曾在二○一二年執導紀錄片「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高調批判中美貿易失衡以及自由貿易。
隨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這群市場禿鷹、操盤手、金融業與傳產業老闆,加上一位對自由貿易達到仇恨程度的學者,共同組成了美國經濟政策的全新大腦,即將主導世界最大經濟體。
顛覆性的政策思維,即將翻動美國與世界經濟,當然,也將攪動台灣政經。
場景重回今年九月十五日,紐約曼哈頓,川普發表了競選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經濟政策演說,「過去的領導者們總是考慮太多,反而忘了美國人…,作為美國人的總統,我會為美國的每一個就業機會而奮戰。」川普高聲宣示:「根據團隊預估,我的作法將使美國經濟成長率達到三‧五%以上,創造兩千五百萬個就業機會。」
幾句爽快發言,完全貼合著川普財經團隊的特異面貌:他們或許講不出一套嚴謹的經濟學理,但絕對善於在市場殺戮,並且專注為股東及投資人創造利益。在這裡,選民就是他們的股東,利益就是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數字,所有他們認定「違反股東利益」的對象,彷彿都可以被完全忽略,甚至獵殺。
「所以,川普端出的經濟政策,如果不考慮種種干擾變數,其實對美國經濟是正面的。」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說。
透過調降個人所得稅,川普可以有效刺激美國消費;因為開出了十年一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支票,美國不僅可望帶動全球原物料需求,並且也直接為GDP公式中的「政府支出」專案灌水加分。
在民間投資部分,他計畫把企業稅率從三十五%一舉調降至十五%,讓企業有「錢回美國」的動機;他也準備鬆綁金融法規,那個在二○一○年推出、以「防止銀行大到不能倒」為任務的「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 Frank Act)」,已被川普列為消滅對象。而甩開緊箍咒的金融業,的確可能透過各種金融創新與放大槓桿,成為民間投資的助力。
此外,他除了揚言修改、甚至放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與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自由貿易協定,並稱要對中國與墨西哥祭出四十五%、三十五%的超高關稅。這一招,等於逼迫企業將生產基地移回貿易高牆之內,想要賣到美國,就請乖乖地在美國生產。藉此,民間投資可望提升,GDP公式中的「淨出口」專案也將改善。
所以,他在演講中高喊:「美國經濟的所有問題都可以修復,只要我們拋開全球化…。我不是在競選世界總統,我要當的,就是美國總統!」一切只有一個目標,衝高美國GDP。
不過,如此完美的一套經濟劇本,真的能夠忠實上演嗎?
(閱讀全文…https://goo.gl/TtGAHN)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039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來源:《今周刊》 1039期)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