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任昌
2013年三月,全球財經媒體討論一位人瑞捐獻七百萬美元給母校大學的故事。引起話題的主因是,她的主要財富來源竟然是在1935年購買的三股股票。故事主角是葛瑞絲(Grace Groner),她從大學畢業後,即進入亞培藥廠擔任秘書,她以每股60美元購買自家公司股票,三股共180美元。當她在2010年(經過75年後)過世時,她的亞培股票價值超過七百萬美元。
買進持有且再投資的複利效果
追蹤葛瑞絲的交易紀錄,發現她不但從來不賣出,還將股息再投資,形成投資學所謂的買進持有策略(buy and hold),亦即持續抱持新發放的股票股利,而且將收到的現金股利再投資,因而形成複利成長效應。我用實際數字說明利滾利的複利效果。
如果報酬率是5%,180元經過75年,將成為6990元。如果報酬率是10%,則將成為228941元。當報酬率等於15.13%時,剛好等於七百萬元,這就是葛瑞絲財富的來源。15%的股票報酬率算高嗎?在台灣可能發生嗎?
買進持有vs.買低賣高波段操作
以民國六十年至今年四月底,臺泥、臺塑與彰銀股價為例。彰銀最高價是1075元(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台股一萬二千點),最低價是9.52元(2009年二月二十四日金融海嘯期間),臺泥股價在7元至300元之間,臺塑是13.65元至168元之間。
彰銀明顯最活潑,最適合投資人買低賣高來回操作。但若投資人像葛瑞絲一樣,採取買進持有策略,結果會是如何?
假設在一九七一年一月五日,以臺泥每股14.2元、臺塑每股20.8元、彰銀每股145元,各買進一萬元零股,收到股息以除息參考價繼續買進,到今年四月底,這一萬元分別變成:臺泥369萬,臺塑2717萬,彰銀不到94萬。年化報酬率分別是13.93、19.06%及10.54%。這有兩個啟示:第一,臺塑的報酬率比美國亞培藥廠的15.13%高;第二,股票報酬率高於10%,這就是投資學界所謂的「股票風險溢酬之謎」,經濟學與財務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為何股票平均報酬如此高。
如果買在最高點,結果如何?
「股票風險溢酬之謎」是指股票價格波動大、違約風險高,但在平均之後報酬率仍有約10%。
再假設另外一種狀況,投資人很不幸在一九八八年九月台股最高點進場,分別以臺泥每股184元、臺塑168元、彰銀843元,各買進一萬元零股。在買進持有策略下,到今年四月底,這一萬元分別變成:臺泥18200元、臺塑66000元,彰銀只剩4400元。年化報酬率分別是2.19%、7.08,以及-2.9%。也就是說,如果買對股票,買錯時點也無所謂。
投資組合與分散風險的重要
附表的數字告訴大家,如果在一九七一年以一萬元買入臺泥、臺塑、彰銀零股,各占三分之一,到今天財富仍然有一千萬以上,平均報酬14%。如果是在股市最高點進場,採取各放三分之一的策略,也可以保有7%報酬。因此,我們要檢討,為何絕大部分散戶賠錢?主要原因:第一,迷信明牌,將所有資金押在特定標的;第二,將賺錢的股票賣掉,把資金加碼到下跌的股票,希望攤平,夢想創造百戰百勝的完美交易紀錄。
最後,我要點出葛瑞絲的錯誤投資行為。她一生都在亞培藥廠工作,根據報導,她手上的股票僅有亞培,所以,她的人生、工作、財富全押在亞培。雖然她押對,但這是很冒險的行為。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822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
※理財周刊822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跨越520 旋空待變
◎理財我最大>古法釀造科學管理 涂靖岳讓一甲子家傳醬油愈陳愈香
◎洪寶山發行人語>新政府新契機
◎莊孟翰會客室>探索房市景氣的「20個為什麼!」
◎馬凱財金觀察>節儉惜物 要市場給助力
◎專訪立法委員蘇震清>農業守護神 蘇震清
◎時間密碼>今年獲利挑戰10元 潤泰全本益比才四倍
◎股昇翔起>法人認錯回補
◎未來事件簿>月線收上八一八二 六月中旬前作多
◎會計師談理財>公司獲利配股 現金好還是股利好?
◎財經學堂>從一八○元變成七百萬!葛瑞絲的故事可能在台灣複製嗎?
(來源:《理財周刊》 822期)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理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