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定後動,在以生態優先作為大方向的基礎上,金鄉提出了加快經濟發展向工業主導、城鎮建設向精品宜居、現代農業向高效精深、民生事業向均衡普惠發展的“四個轉換”
文|《小康》記者 洪治 周海燕
山東省濟甯市金鄉縣以一座“金山”而得名。走進金山公園,在四周水系的環繞下,刻有“金山公園”的四字石碑躍然於眼前。在石碑正後方,就是“金山”,“金山高55.6米,南仰北峻,三峰相擁,形如元寶。”金山公園總排定韓傳江說道。也許有人會納悶,為什麼金山的海拔只有55.6米呢?
原來因為行政區劃的原因,老金山已劃給其他縣,而這座“新金山”是近幾年金鄉發展建設過程中用廢棄的泥土堆積而成的。小中見大,金鄉這幾年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窯坑”變“休閒湖”
在午後慵懶的陽光下,市民韓啟東帶著他的兩個朋友來到了位於金鄉東部的金平湖,“閒暇無事,趁著天氣好,就來湖邊轉轉。”他們悠然于湖邊,不遠處還有白鷺飛過。
“金平湖的面積可大了。”韓啟東笑道,“我們就隨著性子,走到哪算哪。”總規劃面積為13.7平方公里的金平湖僅核心區域就有4.25平方公里。核心區域分為三塊水域,西部為水上樂園,中部為平原水庫,東部為如意灣濕地。站在連接濕地與水庫的金平橋上,記者看到金平湖猶如一塊玉如意,碧綠的湖水中央長著許多蘆葦,不遠處的山坡上還能看到幾隻散養的山羊,頗俱山野韻味。
金平湖給人一種怡靜的感覺,距離它十多公里的金水湖則熱鬧非凡。同樣是夏日的午後,在一片鋪滿黃沙的城市沙灘中,很多家長都帶著自己的兒女舉家出遊。
“現在正值暑假,趁著下午四五點太陽不辣的時候帶孩子出來玩玩,回去正好吃飯。”一位家長笑著說,“我們很放心孩子在湖邊玩耍,一來我們自己會照看,二來岸邊也有專門的救生員在巡邏,有危險他們會第一時間去營救的。”正是在這種放鬆的心態下,來城市沙灘的市民絡繹不絕。
不過,若追溯起來,金水湖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座巨大的燒磚廠,遊客玩耍的湖曾經是一個個大窯坑。“窯坑”怎麼能變“湖”?
這與金鄉的生態理念分不開。“生態環境打造是提升群眾宜居指數的關鍵,更是惠及子孫的百年大計。”金鄉縣縣委書記劉章箭強調。為了打造出生態宜居水城,金鄉縣著力從生態濕地景區建設、攻堅大綠化會戰和發展綠色迴圈高端工業三方面入手。
無論是金平湖還是金水湖都是生態濕地景區建設的一環。金鄉縣域擁有24條河流,形成了“八河繞城、四面環水、三河穿城”的格局,豐富的水系資源讓構建濕地成為可能。為此,金鄉縣專門成立了生態濕地景區管委會和“九湖五河”綜合管理辦公室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通過“政府引導、向上爭取、社會融資、市場開發”的方式,投資18億元,建設了以“治水、擴湖、增綠、融文”為特色的“九湖五河十八彎”。
隨著全長40公里的濱河大道一期、二期工程建成通車,金平湖、金水湖、金魚湖、萬福湖、長寧湖、金濟河、老萬福河等景區建設的快速推進,“‘河湖貫通、濕地相連、城水相依、親水休閒’的‘生態水城’形象已基本形成。” 劉章箭表示。如今金鄉城區濕地面積已經超過500公頃,新增加湖面4572畝,而在建設“九湖五河十八彎”過程中挖出來的泥土則變成了“新金山”。
除了濕地,金鄉還連續三年下大力氣進行造林綠化攻堅會戰,以市場化運作為主導,強化行政推動全民參與,加速推進道路、水系、農田三大“綠網建設”,不僅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30%以上,2016年還獲得了濟寧市空氣品質“五連冠”。在發展綠色迴圈高端工業方面,則強調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工業園區中大力推行“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如今,金鄉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了100%和90%。
在這一系列制度構建和努力下,金鄉的天更藍,水更清,人民更願意將休閒融入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新動力系統”逆風飛揚
金鄉的蛻變離不開資金的支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金鄉又是如何解決困擾發展的難題呢?
作為一個欠發達縣,近幾年金鄉的發展始終都堅守“頂層設計,規劃先行,謀定後動”的原則。怎麼謀?又怎麼動?不僅要發展,而且是要速度與品質效益同步的發展,為此,金鄉定下了努力實現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和生態化“新五化”以及旅遊文化深度融合,最終實現全面提升、整體惠民的發展之路。
謀定後動,在以生態優先作為大方向的基礎上,金鄉提出了加快經濟發展向工業主導、城鎮建設向精品宜居、現代農業向高效精深、民生事業向均衡普惠發展的“四個轉換”。其中工業崛起為金鄉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金鄉歷來以“中國蒜鄉”聞名,想要轉變為工業主導談何容易?“金鄉工業底子薄,所以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工業立縣理念和工業首位意識。”劉章箭強調,“抓園區強平臺、抓專案壯實力、抓招商促落地、抓機制提服務,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把握規律,奮勇前行。”
發展工業離不開園區和平臺,為了引進先進經驗和管理理念,金鄉縣與上海同濟規劃設計院等知名研究機構合作編製園區規劃。在規劃先行的理念下,投入近20億元,全面強化升級經濟開發區、濟甯化工園區和濟甯食品園區的基礎配套設施,實現了三大園區路橋管網、汙水處理、供熱供氣等“九通一平”。
隨著三大產業園承載大專案落地的能力和水準不斷提升,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企業落戶。在利好形勢下,金鄉也明白“嚼多不爛”的道理,他們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了煤基化工、機電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新能源、新材料的“四主兩新”六大產業集群。以化工產業為例,其借鑒世界一流化工區“五個一體化”發展理念,以精細化和高端化為方向,堅持走高端產業和綠色增長的路子,目前包括國家“863”專案凱賽生物、黑貓炭黑、石墨烯技術、如意綠色數位印染等龍頭專案均已陸續投產。由此形成了六大產業均有龍頭帶動、產業集聚的格局。
在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同時,“加快重大專案建設是推進工業搶險戰略的關鍵所在,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有力支撐”。僅2015年金鄉縣落地億元以上合同專案就有32個,10億元以上專案4個,近5年來,纍計落地央企、上市公司11家,過億元專案178個,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72家。如今,金鄉全縣95%以上的大專案、七成以上的固定資產投入都集中聚焦於這三大園區中。
此外,金鄉還通過向上爭取、加強銀企對接等方式強化了資金保障,並通過整治挖潛、節約集約利用和增減掛鉤政策保障了土地指標。同時, 金鄉還深入開展“1351”企業培植、“幹企聯繫雙百”、“為企業排憂解難”等系列活動,逐個行業、逐個企業分析,尋找制約癥結,深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幫助工業提檔升級。
隨著工業的發展,金鄉的腰包也鼓起來了,2015年全縣規模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72億元、利稅25.3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4.9倍、5.8倍。
傳統農業也以工業化理念向現代農業升級。在金鄉大蒜國家級交易市場,記者看到每一輛卡車上都整齊疊放著一袋袋大蒜準備運輸,這樣的標準化正是大蒜產業變革的成果。
金鄉有60萬畝綠色大蒜、2萬畝有機大蒜,年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70%以上。過去由於大蒜加工企業多、佈局分散,不僅污染嚴重,也導致了產品品質不統一等問題。為此,金鄉將大蒜等食品加工廠都集中于統一規劃建設的食品產業集聚區。此外,為了能有效控制大蒜交易混亂、價格波動頻繁等問題,金鄉還發佈了大蒜價格指數,推動交易歸行入市,不僅有效穩定了大蒜價格,也提升了市場話語權。如今,國際大蒜交易市場年交易規模已突破200億元。
這一套現代農業的理念和方法也幫助金鄉抓住了世界辣椒產業迅速發展的機遇,目前,金鄉辣椒的種植面積已由2011年的1.2萬畝發展至40余萬畝,基本形成了“蒜椒並重”的格局。
在一二產業發展的同時,金鄉還憑藉其生態優勢發展高端服務業。不僅旅遊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15年商旅綜合收入突破10億元,而且藉助資訊產業轉型升級,讓以“金鄉大蒜”電子商務、智慧產業園為代表的電商交易額突破了4億美元。
隨著一二三產業同時發力,金鄉的城鎮化不斷加快,如今金鄉縣城區面積已由5年前的不足10平方公里,擴大到40平方公里,城區戶籍人口由7.6萬人突破20萬,城鎮化率達42%。更為重要的是,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3.2億元,是2011年的2.6倍,不僅提升了人民的公共福利,降低了生活成本,也從另一方面刺激了居民的消費熱情,帶動了經濟的良性增長。
正是這樣一整套的“新動力系統”讓金鄉逆勢飛揚,在2012年山東省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考核中,從第114位躍升至第41位,位次前移73位元,進步幅度位居全山東省第一。
發展福利惠全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縣域經濟騰飛發展的同時,如何幫助全縣貧困戶脫貧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2016年以來,金鄉縣把精準扶貧作為全縣的頭等大事來抓。
“前年我因為生病下不了地,眼看莊稼都要荒廢了,後來在村支書和鎮裡領導的關心與幫助下不僅治好了病,還給我貸了款,更有專門的科技員教我種葡萄。”金鄉縣卜集鎮夏莊村村民徐效記帶領記者到他的三畝葡萄大棚參觀。50多歲的他兩鬢斑白,但精神矍鑠,他種的葡萄藤不高,但葡萄個個飽滿,味道十分濃郁。“今年的收購價在4到5元。”徐效記說道,“每畝能產2000斤左右。”這三畝葡萄園一下子幫他擺脫了貧困。
實際上,徐效記僅是蔔集鎮產業專案扶貧的一個個案,這種方式通過依託大棚葡萄、辣椒、雪桃、種鵝養殖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一套“合作社+農戶”結合金融救助的“造血式扶貧”模式。此外,蔔集鎮還開展了諸如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提供務工機會、開展教育扶貧、實施醫療救助等扶貧方式。“2015年,蔔集鎮幫助了677戶精準扶貧建檔卡貧困戶脫貧。”卜集鎮扶貧辦主任王留德說道,“剩下的225戶貧困戶我們將力爭在2016年年底前實現全部脫貧。”
魚山街道的翼新科技包裝公司也走出了一條為脫貧提供就業崗位的新途徑。在它的扶貧車間裡記者看到身患殘疾的宋揚正坐在工位上熟練地加工大蒜包裝帶。“我來自附近的馬廟村,因為身體的原因,原來在家只能幹簡單的農活。”她解釋道,“後來在朋友介紹下來這工作,我很喜歡這裡,已經幹了兩三年了,每天按件計費,差不多能掙50多塊錢。”除了紮大蒜包裝帶,翼新公司還給貧困戶提供組裝包裝盒、貼標籤等簡單工序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性。“很多貧困戶家裡還有老人孩子要照顧,所以我們都是按件計費,有事說一聲就能回家。”翼新公司車間主任韓兆然說道。
“精準扶貧核心點就是要落地。”金鄉縣縣委副書記鄭士民說道,“這就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踏踏實實去做。”為此,金鄉縣形成了房屋改造、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結對幫扶、就業增收和金融扶貧的六大工程。為了讓工程有效落地,金鄉首先落實責任,完善推進機制;在此基礎上對扶貧資料進行核查,確保資料準確。而後從政策幫扶、產業幫扶和支部帶動三方面創新思路,突出精準施策,同時有序穩步推進各個扶貧專案,並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資金保障,在機制上則以督促進,提升工作實效。
在這一系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下,目前,金鄉全縣已脫貧6281戶、11956人,脫貧率達70.2%,根據規劃,金鄉縣力爭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扶貧攻堅任務。“我們還要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和改進幹部作風上下功夫。”劉章箭強調,“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確保如期完成精準扶貧攻堅任務。”
(來源:《《小康》上旬》 2016年10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