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莊正賢】
紡織業曾是台灣的創匯奇蹟,一個短短的迪化街創造了無數個億萬富翁,連配額額度都可以賣出天價,但是隨著台幣的升值與人力成本的提高,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族群都成了雞蛋水餃股的大本營,直到前幾年機能布開始風行,儒鴻(1476)、東隆興(4401)、聚陽(1477)、利勤(4426)等動則百元的高價紡織股紛紛出爐,也讓大家看到台灣紡織業的實力,如今又有一家高價的羽絨衣龍頭即將掛牌,勢必再起風雲,那就是已連續多年都維持高獲利的廣越(4438)。
不知死活勇闖越南開花結果
談到廣越當然關鍵就是總經理吳朝筆先生,出身於苗栗的政治世家,家傳的產業就是羽絨衣的紡織業,所以一輩子都跟羽絨衣結下不解之緣,但在民國85年台幣急速升值,再加上勞工成本不斷提高,讓過去根留台灣的紡織業幾乎面臨無單可接的狀況,吳總面對此變局,帶著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決定到海外試試身手,在當時流行一個順口溜,就是留在台灣等死,去中國是找死,到東南亞是不知死活,而他帶著公司最資深的2位職員,就這樣深入越南,可別以為當時他們有甚麼雄厚資本跟計畫,除了對羽絨衣的一片熱誠與專業外,甚麼都沒有,吳總形容當時為了省錢,3個人就住一個房間,因為楊董的年紀較大睡在床上,他與副總都是長時間打地鋪,但在那麼艱辛的環境下,還好有過去打下的基礎,第一年就順利取得N I K E認證,並開始生產羽絨衣行銷歐洲,創下創業當年就能獲利的奇蹟。
而NI KE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希望公司能情有獨鍾,當時吳總想國內豐泰(9910)的例子,其實只要好好伺候一個大客戶,其實生意就不難做了,因此他一路力挺NIKE,沒想到2005年由於工廠內部出現問題,不但得加班因應甚至還要用空運才趕得上交期,這下引起NIKE的質疑,他對吳總說明年可能會減30%的訂單,後年有可能再減50%,聽到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他說當時幾個月都夜不成眠,當時工廠有5000名的員工,要如何填補這些失去的訂單呢?
頓失訂單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喜好閱讀的他,當時看到PU MA浴火重生的經歷,覺得當時CEO的很多想法跟他不謀而合,於是決定死馬當活馬醫,親自寫信給當時PUMA的CEO,信後來雖然沒寄出去,卻意外獲得與亞太地區採購見面的機會,沒想到一場簡單的下午茶會面,竟然改變廣越的命運,他回憶當時在亞都喝的下午茶,話沒說幾句對方竟然就把當時在對手YOUNG ONE的訂單全數轉給廣越,雖然對方採購表示認識他而且相信它的品質,但其實他對對方一點印象都沒有,經由這件事他更體認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堅守品質一定有人會發現你的好。
由於NIKE隔年真的減單,於是PUMA甚至當了一年的最大客戶,但很快就在其他運動品牌跟進下單後,比重大幅減少,包括2006的REEBOK還有2007年加入的ADIDAS,至今ADIDAS還是雄踞多年的第一,而且集團內有7成的訂單都下在廣越,而NIKE後來回心轉意,再度重新下單,目前大約佔公司15%左右的營收。參考附表大家可以發現,在運動品牌的市占中,公司是遠遠領先競爭同業,成為獲利的基石。
2008年是公司另一個成長的契機,從接到VF集團中NORTH FACE開始,隔年在接到PATAGONIA,2011年再接再厲取得MONTBELL的訂單,公司從運動品牌往戶外休閒品牌進軍,並且取得超好的成績,從附表來看可以知道與同業難分軒輊,讓公司從單腳跑變成均衡的雙腳並進。
但吳總從未放棄擴張的機會,2014年又跨足高階的流行品牌,包括2014年拿下RALPH LAUREN與ARC' TERYX,去年則拿下PRADA與COLUMBIA,今年則有LAFUMA,明年更預計要強攻國際知名的高階品牌MONCLER,這些高階品牌量可能無法跟運動品牌跟戶外休閒品牌相比,但我們就舉ARC' TERYX為例,今年只不過初試啼聲就佔了3%的營收比例,就是因為單價實在高人一等,而且毛利率也高於其他品牌,有效拉高生產產值的效率。
品質至上技術掛帥
至於公司是如何可以取得接二連三的品牌訂單,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因,第一就是有穩定的上游供應商,公司轉投資的尚弘羽絨公司,供應鴨毛與鵝毛原料,除了可自給自足外,還有多餘產能還可出售,因為一件羽絨衣,原料成本就佔了5成左右,其中鴨毛與鵝毛又是最貴的一環,所以能精準控制上游的關鍵,自然可以穩定交期。而上游原料的另一個關鍵羽絨衣防絨布,主力就是公司的大股東福懋(1434),而且在公司中國與越南兩大生產基地均有廠房,讓公司在原料上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
第二是生產技術的演化,這次我親自赴越南廠參觀,以過去的經驗製鞋與成衣,都是最需要人工的工廠,畢竟有太多的製程無法用機器取代,因此管理自然是項重點。越南的人口紅利高,短時間內工廠都沒有缺工的問題,即使如此公司對設備的投資還是不遺餘力,從自動化的模板機、到閃電雷射雕刻機、電腦自動裁剪機、氣動式熱壓機、多功能大型模板車縫機、超音速縫合機…等等,每臺機器吳總都如數家珍,甚至還把報價都說給我們聽,動輒幾萬美元的機台,除了讓公司有能力應對國際品牌對品質的要求,更讓資本成了新進者的障礙,新生代的紡織廠投資金額之高,已絕非過去買進一兩台工業縫紉機就可以完成。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1192期】
(來源:《萬寶週刊》 1192期)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萬寶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