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甘孜:高原上的“急行軍”

$
0
0

當年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時的決心、速度與耐力,在今日的甘孜一次次 “重現”:精準扶貧、攻堅交通、做強產業,對底子薄、欠帳大的甘孜而言,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意味著一次新的長征

文|《小康》記者 鄂璠 四川甘孜報導

沿著成雅高速從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向川西進發,數小時後,經過有著“雅雨、雅魚、雅女”這三絕的雅安地界,高高的二郎山便橫亙在人們的面前,不必為它的陡峭險峻、氣候惡劣而擔憂,只需要5分鐘,便能穿越平坦的二郎山隧道,再過不了多久,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東大門”就向你敞開了。

距離成都285公里的瀘定縣素有甘孜“東大門”之稱,大渡河由北向南穿城而過。剛進縣城,就能看到輕盈地懸掛於大渡河之上的瀘定橋。瀘定縣,因此橋而得名,也因此橋而聞名。

1705年,康熙皇帝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橋樑,轉年,大橋建成,康熙大帝取“瀘水”(大渡河舊稱沫水,康熙錯以為是瀘水)、“平定”(平定西藏準格爾之亂)之意,御筆親題“瀘定橋”三個大字,瀘定橋自此載入史冊並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因此而得名。

230年後,瀘定橋這座由13根碗口粗的鐵鎖鏈環環相扣而成的鐵索橋,成為了22位勇士的英雄橋和數萬紅軍將士的生命橋。1935年5月底,中國工農紅軍晝夜奔襲240裡地,創造了世界行軍史上的奇跡,廖大珠、王海雲、劉梓華等22名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開闢了通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道路。

時光飛逝,如今,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已在二郎山下、大渡河畔乃至全中國、全世界流傳了81年,偉大的長征精神也已經在這片被紅軍鮮血浸染的土地上指引和鼓舞了人們長達80個年頭,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紅色瀘定乃至以美麗聖潔而著稱的整個甘孜州又開闢出了怎樣的新天地?

開發大渡河,打通二郎山

如今,已成為旅遊景點的瀘定橋上,被鋪著結實的木板,透過木板間的空檔,能看到正在腳下奔騰翻湧的大渡河。由於今年恰逢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專程到瀘定橋上回顧歷史、緬懷英烈的人比以往多了不少,第一次走在橋上,那種晃晃悠悠的感覺難免讓人小腿發緊,聽著河水奔流的拍擊聲,遙想當年勇士們奇、絕、驚、險地飛奪瀘定橋的場面,那股力量,當真攝人心魄。

對於瀘定的當地人來說,瀘定橋是男女老幼來來往往的交通要道,據說每年瀘定橋檢修的時候,底鏈上的木板會被抽去,橋樑懸空,只剩下鐵鍊,這讓外地人想起來都會覺得害怕,但瀘定人卻依然能穩當地走在上面。

大渡河與瀘定橋,構成了瀘定最響亮的名片。令人膽寒的大渡河水,現已成為造福一方的優勢資源,水電工程是瀘定重要的“強縣富民工程”,“水電惠民”專項行動的開展則讓不少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的不斷建設發展,大渡河告別天塹、成為通途。15歲參加革命,曾在長征時擔任紅四團政委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楊成武,在飛奪瀘定橋的30年後收到了一位戰友送來的瀘定橋照片,他在創作於1981年的《憶長征》書中寫到:我對著照片看了很久。鐵索橋依然如故,還是那樣高高淩駕於驚濤之上,架峙於兩個筆陡的山峰之間。在上游又新建了一座雄偉的大鋼橋……

楊成武筆下的“大鋼橋”,建設于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後的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軍西藏途中,響應劉伯承、鄧小平“一面進軍、一面建設”的號召,在瀘定橋上游一公里處修建了這座鋼索懸橋,這也是大渡河歷史上第一座公路大橋。上世紀70年代初,又一座具有民族色彩的雙曲拱橋飛跨在大渡河上,此後,大渡河橋作為戰備橋被保護起來。近三四十年來,在奔流不息的大渡河上,康巴大橋等一座座現代化的大型橋樑以及結構不同的各種人行橋相繼被修建起來,昔日的渡船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橋上一輛輛疾馳而過的汽車。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小康》雜誌記者來到瀘定縣,當日雨過天晴,大渡河兩岸雲霧飄渺,山巒之間夏雲飛度,正在建設中的雅康高速公路瀘定大渡河特大橋的橋墩穿雲而出,一幅壯美的自然畫捲映入記者的眼簾。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開工於2014年的雅康高速全長135公里,是全國在建施工難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它連接雅安與康定、溝通內地與康藏,是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和攀西經濟區連接甘孜進而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

過去人們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之難,而被譽為318線“升級版”的雅康高速之難,卻可以用“兩夫當關”來打比方,一個是大渡河特大橋,另外一個是二郎山隧道。

大渡河特大橋這座跨徑1100米的大橋不僅要被安放在川西平原通往青藏高原的第一級階梯上,而且還處於3個地震斷裂帶的交匯處,再加上要抵抗住峽谷的大風,難的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征服二郎山則一直是當地人的夢想,創作於1951年年底、曾唱響全中國的《歌唱二郎山》,用“二呀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的歌詞表達了人們對二郎山的敬畏。從四川盆地進入青藏高原,第一道“咽喉險關”便是以陡峭險峻、氣候惡劣聞名的二郎山,當地有句諺語,“車過二郎山,像進鬼門關,僥倖不翻車,也要凍三天”,長期以來,二郎山一直是制約甘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而解決“瓶頸”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打通二郎山隧道。2001年,“老”二郎山隧道竣工驗收,千里川藏綫上終於有了“咽喉要塞”,相比此前的盤山路,穿越隧道顯得輕鬆了許多。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在日均4000輛的車流量面前,海拔2200米左右且入冬就會積雪的“老”二郎山隧道已顯得力不從心。2012年,“新”二郎山隧道開工建設,與“老”二郎山隧道相比,全長13.469公里的“新”二郎山隧道不僅避開了長大縱坡和暗冰路段,海拔也從2200米降至了1500米,這將保障雅安至瀘定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常年通車。

雖然雅康高速具有工程施工極其困難、地形條件與地質條件極其複雜、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等鮮明特點,在修建過程中也遭遇了特大湧水、山體滑坡等“攔路虎”,但這些都並未動搖甘孜人修建雅康高速的決心,雅康高速建成後,將結束甘孜州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血脈”疏通的攻堅戰與持久戰

征服了“山河”的甘孜人,數十年來,一直沒有放棄過對於落後的交通的宣戰。甘孜藏族自治州交通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冉義用“從無到有”這個詞概括了紅軍長征勝利80年來甘孜交通的發展變化,他具體解釋說,“公路從無到有,機場從無到有。80年前,甘孜州沒有一寸公路,而目前,全州公路里程數已達到3萬餘公里;80年前,甚至於5年前,甘孜州還沒有一個機場,而目前,甘孜已擁有康定和亞丁兩個機場,格薩爾機場正在加快建設。”

曾幾何時,大美甘孜還仿佛是一座“世外桃園”,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甘孜州,被二郎山、貢嘎山、雀兒山等高聳入雲的山系“嚴密封鎖”,被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等大江大河及眾多支流“無情切割”,交通,嚴重製約了甘孜的發展速度。

只有衝破制約,方能謀求甘孜發展。“甘孜州要集中力量打一場交通翻身仗”;“甘孜州要努力爭取一年小變樣、三年中變樣、五年大變樣,從根本上改善藏區交通條件”,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對甘孜州交通問題最深切的期待。

2009年,一個關乎甘孜州交通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方案——《2009-2012年甘孜州交通建設推進方案》快速獲得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批復,甘孜州集全州之力打響了交通會戰的第一槍。

從2012年開始,以解決交通瓶頸制約為突破口,以“增強密度、提高檔次、形成網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發展思路為指導,以形成“三縱四橫多聯和三大樞紐”綜合交通網路為目標,一場為期三年、聲勢浩大的交通建設集中攻堅活動似“戰役”般在甘孜全面展開。甘孜州委副書記、州長益西達瓦用了三個“前所未有”來形容交通建設三年攻堅活動:“得到國家、省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前所未有,工程的投入規模和道路建設等級前所未有,面臨的建設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我們必須採取超常規辦法、超常規舉措、超常規力度,全力打好這場攻堅硬仗。”

超常規的辦法、舉措和力度,讓70多年前飛奪瀘定橋時的決心、速度與耐力,在今日的甘孜得到了“重現”,這場“前所未有”的“戰役”更是給甘孜的交通人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三年攻堅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冉義自豪地介紹道,“我們舉全州之力,突出抓好工程進度、品質、造價、安全、廉政五大重點,開工建設雅康高速、‘兩路一隧’等交通重點專案30個,建設里程達3050公里,完成28個專案,2879餘公里建成通車,是‘十一五’(編者注,指2006-2010年)期建成國省幹線及旅遊公路592公里的4.86倍;建成通鄉油路1997.76公里,是‘十一五’期935公里的2.14倍;建成村通公路(含村通油路)11641.56公里,與‘十一五’期12734公里的數字相當。”

什麼叫“脫胎換骨”?2014年,一個長期以來飽受“出門難、行路難”現實困擾的地方,用“再築天路、暢通甘孜”的實際行動,為這個詞語作出了最生動的注解。冉義告訴《小康》記者,截至當年年底,全州通車里程達到了29584公里,“除得榮、鄉城兩個縣外,其餘16個縣都通三級以上等級公路,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全州公路骨幹網路體系;路面舒適度、安全性大大提高,偏遠的石渠、稻城等縣到州府康定的時間縮短了1/3左右。”

交通猶如人體的“血脈”,“血脈”不通必然導致生存的艱辛。在四川省的經濟版圖中,甘孜州處於“底部基礎”。2013年的資料顯示,甘孜的GDP僅為全省的0.7%,工業化率僅為全省一半,城鎮化率比全省低11個百分點。如何破除發展瓶頸,抓住機遇謀發展?甘孜州對全州各區域的優勢、劣勢進行分析後,確定了東部率先發展、南部加快發展、北部追趕發展的區域發展思路,在這樣的梯次推進中力爭“底部突圍”。

在謀求“底部突圍”的過程中,不少人提出,首先要“鋪路”,原因只有一個——甘孜落後,就落後在交通。正因為此,疏通了“血脈”的甘孜人依然不敢懈怠——要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跑步前進,僅僅疏通還不夠,暢通才是關鍵。

2015年8月8日,正值農曆立秋時節,甘孜大地飄著濛濛細雨,透著絲絲涼意。一個多月之前從攀枝花市委書記任上調到甘孜、任職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的劉成鳴,在上任伊始即對甘孜的交通進行調研,他先後來到高爾寺山隧道和雅康高速小天都隧道、大渡河興康特大橋和二郎山隧道的施工現場,瞭解工程進度以及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於轉天上午在康定召開專題會議,聽取交通建設情況彙報,安排部署全州的交通工作。

劉成鳴指出,當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甘孜州要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扶貧攻堅的任務十分繁重。在今後五年中,要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型交通樞紐,努力構建“進出通暢,鐵路、公路、飛機齊上,四通八達,路網順暢,安全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為甘孜州扶貧攻堅和同步小康提供堅實保障,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為穩藏安康、長治久安提供堅實基礎。

交通“血脈”的疏通需要攻堅,但這更是一場持久戰。據冉義透露,“十三五”(編者注,指2016-2020年)期間,甘孜將全力推進交通建設再上臺階,除了繼續下大力氣抓好航空、公路建設外,還要力爭實現鐵路“零”的突破。

“不能讓一個人掉隊”

從全省倒數第二位上升至前八位——這是在“十二五”(編者注,指2011-2015年)期間,甘孜州在國省幹線路面使用性能指數方面發生的巨變,“通過交通建設集中攻堅,國道從兩條998公里增至9條3700公里,省道從5條1750公里增至17條3150公里,全州公路骨幹網路體系基本形成。”除了交通之外,在甘孜州重大專案稽察特派員辦公室主任黃春平看來,自1950年建州以來,甘孜在產業發展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66年來,甘孜州的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生態能源、生態旅遊兩大優勢產業強力支撐,優勢礦產、生態農業、中藏藥業、民族文化四大特色產業競相發展的格局。”

無論是交通之變,還是產業之變,共同的目標指向都是讓甘孜人的生活更加幸福。黃春平列出了一連串的資料:1950年,全州人均GDP僅為67元;到1980年上升為485元;1995年達到2516元;2005年躍過5000元之後,每年仍會創下新高;2009年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325元;2015年達到18423元,66年來,實現了從不足百元到近兩萬元的跨越。“現在的甘孜州與建州初期相比,經濟社會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經濟實力有了極大提升、發展動力得到了增強、基礎設施條件空前改善、居民生活水準也邁上了新的臺階。”黃春平總結道。

雖然成就喜人,但不得不承認與面對的一個“殘酷”現實是:位於川西高原的甘孜州轄區內的1個縣級市和17個縣全部被納入了國家和四川省扶貧開發政策扶持範圍,甘孜州還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和四川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甘孜州建檔立卡貧困村占比近50%,貧困發生率高出全省10個百分點。

量大、面廣、程度深——這是甘孜扶貧面臨的最大現實。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衝刺的過程中,如何才能讓藏區百姓“不掉隊”,讓4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去年6月21日,調任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的第8天,劉成鳴即開始對全州下轄的1個縣級市和17個縣展開密集調研,直到7月24日,短短30多天的時間裡,他多次提到“扶貧攻堅”。

在理塘縣德西一村、雅江縣馬它馬村看望慰問貧困戶時,劉成鳴指出,確保2020年和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甘孜州壓力大、任務重,縣、鄉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分析貧困原因,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工程,一對一、多對一幫扶,不落下一戶、不落下一人。

在稻城、巴塘、新龍、甘孜等縣調研時,劉成鳴要求各縣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工程,做到“幫扶目標、幫扶專案、幫扶責任、幫扶措施”四個落實,通過產業發展,努力提高群眾收入,通過扶貧攻堅,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瀘定縣過去有名的貧困村——冷磧鎮團結村,劉成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定性階段,甘孜州將圍繞“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不落下一戶一人”的要求,將精準扶貧與群眾工作全覆蓋結合起來,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個駐村幫扶工作組、1個聯繫單位,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不完成脫貧任務、貧困村沒“摘帽”、貧困戶沒脫貧,工作組就不撤出。劉成鳴要求,瀘定縣要進一步落實幫扶措施、幫扶責任、幫扶專案,將“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與改善老百姓生產生活條件結合起來,從產業、技術、觀念上實現對口精準幫扶,讓扶貧工作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在石渠縣調研時,劉成鳴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他要求“針對當地最突出的民生難題,從選準最困難的村、扶持最困難的戶、辦好群眾最急需的事入手”,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2020年實現全部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任務上來。

在九龍調研時,劉成鳴深入到距縣城5公里的呷爾鎮華丘村,要求當地幹部抓實產業發展,做實精準扶貧,把扶貧工作精準到專案、精準到產業、精準到責任人。

在鄉城縣,劉成鳴則進一步對“精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扶持物件精準、扶貧專案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扶貧措施精準、駐村幫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實現全面小康,不能讓一個人掉隊。”這一年多以來,劉成鳴一直反復強調,“要把扶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作為藏區工作‘三件大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集全州之力、匯全州之智,打好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這場硬仗。全州上下要善於啃硬骨頭,敢於淌深水區,勇於打攻堅戰。要把造血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和脫貧奔康的主路徑,確保如期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新長征勝利的“六大法寶”

對於自己工作、生活的甘孜州的扶貧攻堅力度,黃春平深有感觸,“全州各級幹部職工正不斷把精準脫貧工作往深裡做、往實裡推”。

截至目前,甘孜州已全面建立起“核定物件、因戶施策、責任幫扶”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現了“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州有捲”,並通過動態管理,做到了“貧困在庫、脫貧出庫”。而13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4.8433萬貧困戶、19.7464萬貧困人口,則成為了甘孜州鎖定的精準扶貧對象。“按照‘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全面脫貧’的目標,我們將1360個貧困村、19.7464萬貧困人口減貧任務細化分解到年度,今年就要確保281個貧困村摘帽,32275人實現脫貧。”黃春平介紹道。

甘孜藏族自治州環保局局長袁亮則認為,對甘孜州而言,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無疑是一次新的長征”。

怎樣才能實現“新長征”的偉大勝利?去年年底召開的甘孜州委十屆八次全會上,甘孜州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路徑,即精心組織實施“扶貧攻堅、依法治州、產業富民、交通先行、城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六大戰略。在今年3月召開的實施“六大戰略”動員部署會議上,劉成鳴指出,實施“六大戰略”是中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在甘孜的生動詮釋,也是省委多點多極支撐、“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在甘孜的生動實踐。

《小康》記者在甘孜州採訪期間瞭解到,目前,“六大戰略”已在甘孜落地生根,高原上的“急行軍”,正以“慢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放不下”的使命感,全力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發起衝刺。

在交通已經先行為“新長征”築路搭橋、產業持續高歌猛進、扶貧戰役已然打響的甘孜州,還將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更上一層樓、在城鄉提升方面謀得發展、在依法治州方面有所推進呢?

袁亮告訴記者,甘孜州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重要保護區和主要的物種基因庫,生態地位極其重要,但同時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堅決邁向小康的道路上,我們把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主動服從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讓袁亮感到驕傲的是,通過不斷的努力與堅持,甘孜的青山綠水以及藍天白雲的美好生境都被有力地守護住了。而生態文明,也仍將是未來甘孜最為看重的“名片”之一。

在樸實而聖潔的甘孜大地上,生態甘孜這一恢弘的目標願景,正化為前所未有的驅動力,在“新長征”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嶄露出和諧小康的現實模樣。據甘孜藏族自治州林業局黨委書記楊國清介紹,以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為目標,甘孜州還著力構建起了“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

如何實現“山頂戴帽子”?“國土增綠”行動的實施無疑是個關鍵。“大力推進‘河變湖、山植樹、路種花’,著力構建高原森林、綠色通道、城鄉村寨、生物多樣‘四大生態屏障’,努力實現‘山頂戴帽子’,一要構建高原森林生態屏障;二要構建綠色通道生態屏障;三要構建城鄉村寨生態屏障;四要構建生物多樣生態屏障。” 楊國清如此描繪著“山頂”的藍圖。

而對於“山腰掙票子”和“山下飽肚子”生態格局的構建,楊國清介紹到,前者要通過實施“產業增收”行動來構建,“按照‘一圈一帶一走廊’的高原現代特色農牧業佈局,大力推進高半山以下經濟林木的種植,發展林下產品”;後者則需要通過“穩糧增效”行動來構建,“在康定、瀘定、丹巴、道孚等河谷地區和糧食主產區大力發展青稞、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全力保障糧食增產增效”。

有的放矢地為甘孜增綠,守護甘孜的生態環境,無疑是為了讓大美的甘孜愈加美麗,而通過建設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則能夠有效提升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水準,讓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的新甘孜在“新長征”路上精彩綻放。甘孜藏族自治州房屋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提供給《小康》記者的《中共甘孜州委 甘孜州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城鄉提升戰略的意見》的資料顯示,全域旅遊統籌城鄉發展,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為目標,甘孜州將通過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來實現規劃水準、配套能力、承載能力、吸附能力、風貌特色、城鄉管理、文明素養的“七個提升”。

所有一切的藍圖,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如今,“依法治州”的理念在甘孜已形成共識。據冉義介紹,在交通專案建設中,針對料場劃撥不及時、個別幹部推銷地方材料、個別群眾非法阻工等問題,甘孜藏族自治州交通運輸局集中開展了幹部作風轉變、群眾工作全覆蓋和無牌無證機動車集中整治、治安專項整治等活動,並抽調組織能力強、吃苦精神強、善於開展群眾工作的人員組建專案協調辦,同時把交通重點專案建設納入重點督辦。袁亮則特別強調了要加大資源環境執法監督檢查,強化各級執法部門依法行使管理職能,推行網格化生態環境監管機制,重點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等法律、法規的行為。

征服過“山河”,書寫下“紅色”傳奇,敢於“攻堅”,注重“法治”,以“業”做基礎,勇於爭“先”,擁有著15.3002萬平方公里的“城鄉”根據地,同時又善於“建設”,在“新長征”之路上,甘孜還有不勝利的理由嗎?

 

 (來源:《《小康》下旬》 2016年8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