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隱波、分秒固定、主動無限回收,統一權證做出市場區隔,把客戶當朋友,宣告要讓金融商品回到讓人信賴的品質。
文.劉姵呈
民國八十六年進入權證市場,統一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潘俊賢擁有二十年的市場經歷,有「權證醫生」之稱的他,出過三本權證買賣教學書籍,更設有《權證醫生Open講》粉絲專頁,擁有不少死忠「權友」鐵粉,以深厚的市場操刀經驗,與本刊讀者分享他如何抓住投資人的心:
Q1 統一權證優勢及特色在哪?
潘:第一,我們只挑選「好公司」的權證。
第二,我們絕對無條件以0.01元回收快到期深價外權證,且是「主動回收」不會跌停鎖死,投資人絕對不會吃到「歸零膏」。
第三,統一權證隱波公開透明,分分秒秒都「固定」。
第四,統一堅持用「日曆天」取代「工作天」來計算時間價值,投資人成本較低。
以5R統一權證(041111),標的為可成(2474)的發行量為例,此檔排第九名,然而,流通在外張數卻有二萬七千多張,擠進第三名行列,由此可知儘管發行量不高,但品質卻是非常好的。
我認為權證市場不缺權證,但缺乏讓人信賴的權證品牌,過去太多投資人去主管機關投訴的案例,早期權證的發行價格也是最為人詬病。
我自己使用權證與選擇權做為主要交易工具近二十年,坦白說,各種輸家的路我都走過,各種造市行為我也看過,但為什麼到現在統一權證能夠屹立不搖,關鍵在於我們只為客戶著想。
統一權證一年發一千檔,共產生四千萬元掛牌成本,所有權證其實平均一檔才賺五萬元,若又有大戶利用避險思維在做套利,賺的真的只有些微利潤;但我們目的就是要與投資人建立長期信賴關係。
Q2 觀察統一權證前幾大客群分佈?
潘:根據我們內部資料統計分析,高達六、七成的大客戶(定義為進出頻繁的客戶)是來自同業券商。同業買統一權證來避險,因為他們知道我們不會故意去調隱波欺負他們。若同業都買統一權證來避險,代表我們是值得信任的品牌。
其實交易所給券商波動度的調降空間一天是2%,也不需要另行公告,但是統一權證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事,我還告訴客戶,若發現我們內部有人這樣操作,可以向我舉發。
Q3 您多年來為何要一直致力於金融市場教育訓練?甚至出書教導投資人如何做買賣?
潘:權證是高槓桿、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工具,股票一根漲停板7%,權證獲利20%起跳,但是很多人都誤會了,若不清楚它的遊戲規則,權證絕對還不是你的菜。
其實衍生性金融工具造成業者跟消費者很大的「專業落差」,以往業者透過很多行銷手法及知識上的優勢去賺中間的毛利,但以往多年的從業經驗告訴我,只有建立客戶長期的信賴跟支援才是做得久的辦法。
我很喜歡一句話:「知識是拿來分享的,不是掠奪的。」我認為唯有透過權證知識的教導,讓更多人體會權證的優點與無窮的致富力。觀念對了,事情才容易做對!至於對從業人員的教育,雖然有時候會被笑,但我仍堅持做對的事情。
Q4 您如何建議投資人?
潘:我想建議投資人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別以為權證是損失有限!投資人必須深刻檢討每次進出的對錯,這樣才是對的態度。愈複雜的工具,愈需要專業的支撐,懂得不夠就好像只有小聯盟的實力就去打大聯盟,被行情或某些不良券商修理。
再者,金融市場是殘酷的競技場,權證具備獲利倍數的機會,但若行情不如預期,務必記得停損,因為「剩者為王」。散戶可以買權證,但不要太多,務必耐心等待「噴出市場行情」。
最後,在股價有波段機會再買權證,用權證去享受股價波段的快感,獲利會很驚人!股票套牢,只要不跌,虧損就不會擴大;權證套牢,即使股票不跌,虧損照樣持續擴大。權證(或是選擇權)的發明,絕不是只為了短線交易,波段更合適。
潘俊賢(權證醫生)
現任:統一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
經歷:歐洲最大期權交易所—歐洲交易所(Eurex)教育訓練講師、台灣金融研訓院特約講師、證券商業同業公會教育訓練講師、寰宇出版社特約講師
專長:國內外衍生金融商品交易,包含權證、結構型商品、可轉債、選擇權
證照:期貨分析人員、信託督導人員、證券商進階業務員、期貨商業務員等
著作:權證這樣賺就對了、千元滾錢術:權證這樣做多才會賺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825期。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理財教育學苑www.moneyedu.org.tw】
※理財周刊825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穿越 數字迷宮
◎理財我最大>一萬小時定律!投資達人周皇仁:成功沒有秘訣,只有堅持到底!
◎洪寶山發行人語>越聰明越有錢?
◎馬凱財金觀察>長保幸福 唯賴知足感恩
◎莊孟翰會客室>替柯P抓「四年二萬戶社宅」解套良方
◎產業追蹤>電競下半年更旺 微星明年EPS破6元 技嘉挑戰4元
◎陸股脈動>金融改革只會更好不會更壞!除舊佈新 醫藥板塊值得關注
◎王信傑股市豪傑>打入國內醫美市場 1xx2抗癌藥拚今年取證
◎陳學靖飆股天地>接單報捷、新產能開出 8xx0業績創高可期
◎楊天迪量價領航>利基型產品放量 2xx1獲利動能增強
◎勞動新知>搶救勞保破產窘境 勞保年金如何改革?
(來源:《理財周刊》 825期)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理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