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華為是中國企業創新的成功典範,也是中國企業創新的一張亮麗名片。但是,作為一個前華為人,周留征或許比別人更加清楚,華為式創新不是完美的,它也存在著隱憂
文|《小康》記者 于靖園
“我在撰寫這兩本書時,並沒有僅僅把自己看作是前華為人,也沒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研究者,而是更多地以一家上市公司企業管理者的身份,以學術研究的視角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梳理並呈現華為成功背後的邏輯以及高速發展背後的隱憂,以期帶給中國廣大企業以思考、借鑒和啟迪。”
2017年4月13日下午,北京西單大悅城,前華為人、東土科技集團副總裁、《華為創新》一書的作者周留征對《小康》記者說道。
“100個世界知名品牌我們只有華為一個”
出生于七十年代初的周留征不時拿手指推動著鼻樑上的眼鏡框,對於華為這家改變他很多的企業,他仿佛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
而這些故事,不僅與他息息相關,也與許多企業家,許多研究者,甚至與離他不過百米開外的華為手機專賣店的消費者們,息息相關。
周留征筆下關於華為的故事,離不開“創新”這個關鍵字。
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也是企業命運所系。
201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到:“100個世界知名品牌,我們只有華為一個。”
8天后,3月26日,“企業創新發展研討會暨《華為創新》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北大博雅國際酒店大學堂隆重舉行。
華為一直不願多談創新,但在周留征看來,華為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融合了創新的理念與邏輯、光榮與夢想、經驗與教訓、故事與傳奇的“煉獄史”。
“我國的創新能力,特別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並不強,75%以上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創新研發,企業整體的研發投入還佔不到GDP的1%,以至於經濟發展沒有堅實的後盾,難以實現健康良性發展。”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畫辦公室主任、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在新書發佈會上對華為創新予以了高度肯定,“華為重視技術創新,認可人力資本的價值,吸引並聚集了大量創新型高端人才,在國際技術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方面碩果累累,在創新方面確實為我國企業樹立了非常好的標桿。”
“華為是一個創新的標桿,是一面創新的旗幟,也是一個有生命的組織,今年華為已經30歲了,正在走向而立之年,正在處於一個大的轉型時期。”國家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試點諮詢專家、國家特支計畫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評審專家、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馮華這樣描述已經30歲的華為,“前面的30年,華為實現了從市場創新引領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進一步獲得長足發展的過程,而現在正在向著無人區去引領基礎創新,是從跟蹤創新到引領基礎創新的轉折期。”
構建創新生態 重塑企業競爭力
什麼是華為創新的核心內涵?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被全球企業家、消費者所關注的問題。周留征分析認為,它的核心內涵就在於“一個突破、兩個洞悉、三個投入、四個堅持”。
周留征進一步解釋道,所謂“一個突破”,就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對自我認知局限的突破。任正非前半生命運多舛,遭遇了一個中年男人幾乎所有的窘迫後才被逼下海經商,因此對自我認知有了一定的超越和突破。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在於“邏輯和方向的理解”,而不是“語言的修煉”。他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而是要正確地估計並發揮自己的優勢。創業之初,他便已經意識到企業的使命就是要“活下去”,“要活就要大家一起活”,因此要凝聚人才,要分享成果,才能保證組織持續的生存與發展。
只有突破自我認知的局限,才能實現思想的突破。只有思想的突破,才能實現理論的突破。只有理論的突破,才能實現機制與制度的突破。任正非曾說:“沒有理論突破,創新就是一地雞毛。”華為輪值CEO郭平也認為:“靠機制是華為保持不斷創新的秘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察華為時也曾著重指出:“沒有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就無從依附。”
周留征總結道,其實,華為創新的思想之魂,就是來自任正非的企業家精神,而突破自我認知局限,就是任正非企業家精神中的精髓。
而“兩個洞悉”則是對人性本質的洞悉和對商業本質的洞悉。無論人性有多複雜,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慾望和需求。人的慾望和需求是有層次的,也是會隨著自身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只有能夠激發出人的慾望,同時又要讓這種慾望得到合理的控制,賓士在既定的道路上,才能激發出人的潛力和活力,才能帶來組織的效率提升和效益增長。因此,任正非才會說,“是慾望的激發和控制,構成了一部華為的發展史,構成了人類任何組織的管理史。一家企業管理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慾望的邏輯。”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周留征認為,是創造價值,而且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在他看來,其實,正是基於任正非對人性本質的洞悉,華為才能洞悉商業的本質。華為認為,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而客戶就是衣食父母。換言之,客戶也是人,而且是父母般的親人。因此,只有讓客戶享受到兒女對父母般的深情和責任,華為才能讓客戶心甘情願地選擇並購買華為的產品和服務。這既是人性的本質使然,也是商業的本質使然。
“三個投入”意味著投入人才、投入技術、投入管理。華為對於人才的重視,可以從創造性地提出“知本主義”理論開始談起。以知識為本,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特徵。知識的載體主要是高素質的人才,因此人才在組織中擔負著應用知識、創造價值的責任和使命。華為在人才吸引上一直奉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高薪政策,再加上虛擬受限股和TUP等長期激勵政策,華為對人才的投入在業界一直保持遙遙領先。
對技術研發的投入,華為更是在國內企業中一騎絕塵。有資料顯示,華為近十年來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之多。根據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報告,華為未來還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達到每年100億—200億美元的規模。
任正非堅信,華為最寶貴的是無生命的管理體系,華為花了28年向西方學習管理,纍計投入超過300億元的諮詢顧問費來打造華為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現在也只能算是“半明白”狀態,因此,對管理體系的建設還要持續投入。中國很多公司都曾與國外諮詢公司有過合作,但是為什麼只有華為一家碩果累累?周留征表示,這主要是由於華為創造性地提出了從“僵化、優化、固化”到“簡化”的方法論,有效地實現了從機械學習到創新落地的跨越。
除了以上三點外,周留征認為,最後得“四個堅持”也非常重要:“就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堅持以奮鬥者為本,堅持長期艱苦奮鬥,堅持自我批判。其中前三個堅持就是堅持華為的核心價值觀,第四個堅持就是堅持華為能夠長治久安的獨門秘技。”
華為創立以來的三十年,任正非講的最多的,除了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自我批判。尤其是自我批判,已經成為任正非的個性化標籤。有了這“四個堅持”,華為的創新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才是一個有機的鮮活的生命體。
毫無疑問,華為是中國企業創新的成功典範,也是中國企業創新的一張亮麗名片。但是,作為一個前華為人,周留征或許比別人更加清楚,華為式創新不是完美的,它也存在著隱憂。
“比如,基礎理論和重大技術創新需要重視,組織與人之間的張力過大需要平衡,從企業家創新到企業創新需要轉型,等等。”
不過,周留征相信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他也相信華為在創新之路上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強。
(來源:《《小康》上旬》 2017年5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