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勢必要從當前農村實際出發,圍繞市場需求來進行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擴大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真正起到增強供給側結構靈活性調整的作用。
文/董峻 張興軍等
3月下旬,中東部的大部地區籠罩在一場綿長的春雨中。在好雨滋潤中,華南的早稻、江浙的油菜、華北的冬麥,紛紛開始綠的綠、黃的黃。
田間的人們已褪去冬裝,正在熱火朝天地耕耘、培育著新希望。
河南鶴壁:普通麥換成優質麥
河南是全國冬小麥最大主產省。在鶴壁市的八裡莊村,麥苗已綠意盎然。專業機手正駕駛著紅色的植保農機在田裡往返穿梭。
“同樣一塊地,去年和今年就不同。”站在地頭,浚縣偉一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周偉起說,以前是單純追求高產,新目標是在保證基本產量的前提下,把更多的普通麥替換成優質麥。這個合作社一共流轉了3000多畝地,多年來主要生產種子糧,價格高而且不愁銷路。隨著一些地方普通麥出現賣難、優質麥越來越吃香,種子生產也開始調整品種結構。
“從追高產到求優質,這個合作社正在開展的品種結構調整,正是當前持續推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鶴壁市農業局局長金志廣說,鶴壁正在推廣高產高效新品種,提高栽培技術標準化、規模化水準,改善耕地品質。“從要產量到保產能,從粗放投入到綠色高效,外在變化其實提升的是糧食生產水準的‘內功’。”他說。
湖南南縣:小龍蝦養成新產業鏈
在水稻主產省湖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農業結構調整,也正在田間湧現一個個鮮活故事。洞庭湖區的南縣鹹嘉垸村,不同於往年準備農資化肥、墾地育秧,今年村民們通過“稻蝦共養”模式產出的第一批小龍蝦正在收網裝箱,準備發往上海和北京。
“說出來你不信,現在投入的成本和人力反而比傳統春耕時節少了。”南縣明康養殖合作社理事長陳明亮說,以前春耕備耕除了要提前準備農資化肥,還要花很大精力育秧,如果天氣不好,秧苗只能爛在田裡。如今,春耕時節只需要簡單開挖溝渠,投放蝦苗即可,等到五六月份,再種一季稻。
為了保證小龍蝦健康存活,劇毒農藥早就被農民主動拋棄。小龍蝦本身產生的排泄物又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種稻也基本不用再另外施肥。陳明亮說,“稻蝦共養”養出了一條產業鏈,小龍蝦既可以賣鮮蝦,也能加工成調味蝦、蝦仁等,遠銷日韓和歐美等地。生態種養後加工而成的“稻蝦米”,價格也比普通米高了一兩倍。
湖南益陽:工廠化育秧科技強
其實,即使沒有搞“稻蝦共養”,仍按“老規矩”育秧種稻,在洞庭湖區也有了不一樣的種法。陳明亮提到的爛秧問題,就隨著工廠化的育秧技術推廣而得到解決。
益陽市赫山區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這兩天就忙得團團轉。這個合作社辦了一個水稻育秧工廠,在溫室裡育秧,選擇適合機插秧的專用秧盤,溫室裡控溫控濕,育秧效率大幅提高,育苗成本下降,日產苗能滿足800畝大田的插秧需求。
過去採用的在秧田裡育秧的傳統技術,由於溫度濕度無法控制,很容易壞種爛芽。尤其是今年,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已經持續了20天。“現在這種天氣,大家都來找我們育秧,門檻都快被踩爛了。”秧苗供不應求,火爆的生意讓合作社理事劉創業開心得合不攏嘴。
四川安嶽:綠色生產成主旋律
在西南最大的糧食主產省份四川,綠色生產成為農民們的新追求。資陽市安岳縣是全國產糧大縣之一。在這個縣姚市鎮道林村的幾塊田裡,正在培育中的秧苗似乎和周邊稻田裡的秧苗沒什麼不同。不過,它的“身價”可是更貴。
安嶽縣鑫糧倉糧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何玉芬說,這些是黑稻和紅稻的秧苗——更受市場歡迎,去年每斤稻米賣到了10元以上。“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僅要吃飽,而且追求要吃好了。”何玉芬說。這個聯合社由46個糧食、農機、植保等專業合作社組成,社員有5000名左右。
當然不是僅僅換個新品種就能賣高價。人們“要吃好”,對農產品的品質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聯合社按照嚴格要求統一採購有機肥料、優質種子和生物農藥,推動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生產綠色糧油產品。
“聯合社的有機糧油生產基地在今年將達2000畝。實行水旱輪作,一季油菜,一季水稻。”何玉芬說,下個月開始收油菜,油菜收完就插秧。
安徽懷遠:“旱改水”調校種植結構
安徽既是小麥主產省也是水稻主產省。在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尚林慶家庭農場負責人尚躍這幾天忙著把田間的橋涵閘維護好。此時,小麥拔節期已快結束、過段時間就要孕穗了。2015年,尚躍流轉了2200畝土地種小麥和玉米。他算了一筆賬:1年1畝地小麥、玉米共收入1800元左右,刨去流轉費用800元、種植成本780元,再扣掉雇工開支,基本上剩不下什麼效益了,要是糧價下跌還要虧本。
2016年,他開始調整種植結構,簡單說就是“旱改水”,把1300畝地種了水稻、減了玉米,這下子效益明顯上去了,每畝地的收益超過500元。今年中央一號檔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給了尚躍更大信心,決定把流轉面積擴至2800畝,繼續實行“旱改水”,打算種1800畝水稻,比去年增加500畝。
黑龍江綏化:種子銷售有人喜有人愁
雖說眼下東北還在備耕階段,但已是農資銷售旺季。在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隨著調減玉米麵積,許多農民已經轉身打算種植經濟效益更好的作物。在綏化市蘭西縣,一些賣玉米種子的店鋪裡“門可羅雀”。盈豐種子店的謝維萍說,今年玉米種子銷售情況不好,連往年的一半都不到。
不過,賣瓜菜等經濟作物種子的店鋪卻是另一番景象。在蘭西縣百臣瓜菜種子有限公司的店鋪裡,張秀霞忙著招呼客人。她忙裡偷閒地告訴記者,店鋪是“綫上”和“線下”同步經營,瓜菜種子的銷售狀況不錯,每天都能發出四五十件。一名叫張景中的顧客買了7盒西瓜種子。他來自這個縣的星火鄉豐崗村。今年張景中決定放棄玉米改種30畝西瓜和香瓜。“玉米不值錢,就得想別的出路啊。”他說。
編輯/韓靜
(來源:《《小康》中旬》 2017年4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