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 靳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故宮,作為15世紀至20世紀中國明清兩朝皇家沿用近500年的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代表了中國傳統官式建築的最高成就。故宮也是特殊的文化遺存,濃縮和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尤其是在中國進入全球化強國的今天,故宮也是國家形象、國家文化自信的一張“金名片”。
2020年,對於故宮來說將是個特殊的年份,為期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工程”和為期8年的“平安故宮”工程,都將在2020年竣工,故宮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處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
作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未來故宮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自身的價值及其所承擔的民族文化振興責任上更是任重道遠。為此,《小康》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要讓久經滄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機
《小康》:長久以來,故宮面臨古建築、文物保護,及每年1500萬人次接待量兩大世界級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故宮編製了《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據悉,此規劃近期得到了批復,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有沒有將此規劃作為今年兩會的提案重點?能否具體解讀一下?
單霽翔:作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0餘年間,我先後提交了212件提案,每年有10餘件,全部是關於城市文化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發展方面的提案。
今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我還準備提交包括:《關於保護故宮文物南遷史跡的提案》、《關於加強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緩衝區管理的提案》、《關於嚴格執行景區最大承載量的提案》、《關於加快實現故宮文化遺產完整保護的提案》、《關於保護和利用好816工程遺存的提案》等在內的10餘件提案。
如何讓久經滄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機,如何讓安全重於一切的故宮博物院根除各類隱患,更好地履行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職能,這是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以來一直思索的問題。今年的提案重點——《關於加快實現故宮文化遺產完整保護的提案》,將主要圍繞近期獲得批復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實施問題提出建議。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前身是故宮博物院2003年10月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合作編製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2012年2月,故宮博物院再次組織合作編製《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17年初《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正式獲得批復並向社會公佈。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是故宮博物院迄今為止,第一份以文化遺產價值整體保護為目標的專項保護管理規劃。在傳承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完整性的立場上,系統梳理了文化遺產的價值,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故宮價值的三大主題,即中國古代官式建築的典範、明清宮廷文化的見證、中國古代藝術的精品;第一次經由宮廷文化價值主題,將故宮不可移動的龐大建築群體與可移動的珍貴館藏文物統一在一個共同的價值主題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在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利用、管理與研究諸方面,充分體現出當代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理念。它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管理和研究,全面展開了10年工作回顧與評估,歸納出主要問題。然後在重點研究故宮的遺產價值、分析其特徵、辨認其載體的基礎上,採用了問題導向的務實態度,針對故宮博物院現存的各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突出問題,逐一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級、分類、分區、分批、分期規劃措施,由此走向“遺產價值的整體保護”規劃目標。
為了實現《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目標,一方面,依據故宮文化遺產價值整體保護的原則,採取以開放促保護的文物建築保護策略,調整故宮博物院開放區與內部管理區的比例與分佈範圍,盡可能擴大開放區範圍,逐步實現開放區佔地面積74.51公頃,占故宮博物院用地面積的85.02%,形成更加完整、集中、頗具規模的開放區域。另一方面,依據紫禁城歷史上輔助用房的位置,將辦公管理用房沿故宮城牆內側進行佈局,從空間組織關係上理順保護展示與辦公管理之間的關係。同時按照部門業務與文化遺產的關聯密切程度,決定相關部門位置。故宮宮牆以內除保留必要的安全保衛和有關業務部門之外,逐步外遷其他職能部門和研究部門。
同時,建議抓緊制定並公佈專項法規《故宮保護條例》,對跨部門、跨地區的主要保護管理,以統籌協調管理方式予以整合,為實施《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保障故宮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小康》:您曾說過,要用8年的時間,即在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從“平安故宮”建設、“故宮整體修繕”工程和周邊環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全面開展和實施,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與全國同步完成全面小康建設。現今這幾項工作進展得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
單霽翔:國務院明確了故宮博物院的中長期目標,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準,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為此故宮博物院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準立項,成為重大文化建設工程的“平安故宮”工程。
開展“平安故宮”工程的目的,是徹底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七大安全問題,旨在全面提升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觀眾服務能力,實現對故宮的完整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專案,這些專案目前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平安故宮”工程正在向2020年的中長期目標邁進。
“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是自1911年以來的一百餘年間,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修繕。為了更好地傳承故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保證工程品質,故宮博物院已將修繕工程提升成“研究性保護專案”,使古建築修繕脫離一般建築工程專案的管理模式,將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進度服從保護品質;合理制定文物修復專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經驗豐富、技藝超群的老師傅,同時抓緊推動建立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新人以傳承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目前乾隆花園、大高玄殿、養心殿、故宮城牆這4項“研究性保護專案”都在穩步推進中。
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小康》:2013年4月,國務院在批準“平安故宮”工程時,強調要把故宮博物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目前故宮在國際博物館界處於怎樣的地位?故宮將如何增強自己的國際地位?在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準、加大國內外交流互動方面您有何思考和具體措施?
單霽翔: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不斷加強,以文化為紐帶開展外交和對外宣傳越來越重要。故宮博物院配合國家總體發展和外交大局,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的對外交流從過去以外方出資的赴外商業展覽為主,向全方位合作轉變。作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和全球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故宮博物院在國際舞臺上逐漸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赴外展覽方面,對於主題的選擇、策展理念以及展品挑選方面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主動權,展覽水準日益提高,題材不斷擴大,形式日趨多樣,在當地的影響力持續加強。隨著午門國際化展廳的落成,開始大量引入國外博物館精品展覽,加強了展覽國際合作的力度,豐富了觀眾的參觀體驗。對外展覽不再是一個平面的簡單文物展示,而是從策劃階段開始,就融合了其他各種宣傳和服務手段的綜合、立體的文化活動,包括與展覽相關的圖書出版、學術研討、數位化應用、宣傳教育活動、志願者服務,以及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等綜合內容,使得展覽的影響更為深遠。
此外,故宮博物院與國際上重要的文物博物館、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在展覽、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考古、教育、培訓、數位化、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廣泛合作,對故宮博物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國際博物館協會培訓中心、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先後落戶故宮博物院。
2016年10月,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召集來自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3個國際組織,以及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義大利、墨西哥等8個文明古國的50餘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博物館學者和政府官員,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攜手尋求人類文明可持續傳承的有效途徑。
《小康》:如今,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據統計,每年國家投入建成的就有200座以上,您覺得未來博物館行業的競爭除了對現代化的館舍、藏品增加、觀眾的數量、經費上的追求等方面,更應該在哪些領域發力?
單霽翔:我國博物館事業起步相對較晚,自1905年,中國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以來,歷經坎坷,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博物館建設熱潮持續高漲。進入21世紀後,每年新建、改擴建的大中型博物館均在70座左右。截至2015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4692座,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座、非國有博物館1110座。中國博物館形成了門類眾多、特色化專業化博物館成為發展主流、覆蓋全國大中小城市並逐步向農村拓展、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兼顧的蓬勃發展態勢。
從數量上看,中國已經逐漸躋身博物館大國行列,但是從博物館功能的發揮和博物館職能的履行上看,中國博物館與國際先進水準還有不小差距,必須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經驗,轉變發展模式,實現從“數量增長”走向“品質提升”,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轉變,要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全體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博物館不僅從最初的收藏保護髮展為開放展示,而且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同時“以人為中心”轉變,建立起更加融入社會的發展理念。
在全球化的時代,各個博物館雖處於不同地域,但全世界的博物館都面臨著如何解釋我們本質上從哪裡來和處於什麼地位這一問題,並試著探究我們是誰和我們將如何發展一個共同的未來。2015年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主辦了“紫禁城論壇”,33位國內外著名博物館館長及來賓相聚紫禁城,共同關注“博物館的傳統職能及未來使命”這一命題,以解答當下博物館發展中的難題,尋求繁榮發展之道。
“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小康》: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活化”載體,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復興中,未來將發揮什麼作用?您希望後人如何評價您這一代故宮人?
單霽翔:故宮是特殊的文化遺存,濃縮和代表著國家的文化精華,因而故宮文化題材的紀錄片很容易被上升到建構國家形象的高度。尤其是在中國紀錄片進入全球化運營的今天,國家文化的自信是片中的含義。從《故宮》到《故宮100》,再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視覺語言對國家形象的傳播起到更加積極的效果。《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團隊精心、專注的表現,既體現出對文化遺產保護職業的自信,更體現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故宮文化題材紀錄片通過精緻的視覺形式,以及主人公價值觀念的闡釋,向更為廣泛的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表現出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的文化姿態,更多的人因此重新認識了故宮的魅力。故宮博物院與皇家加勒比國際游輪在天津國際郵輪母港的“海洋贊禮號”上實現了首次合作。在該遊輪上,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專題講座、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等活動,讓故宮文化走出紫禁城、走向海上絲綢之路,以一種全新的管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講故事是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生動精彩地講述中國故事,潤物無聲地展示中國形象,關鍵在於找準世界需求,把想講的和想聽的結合起來。要把握國際社會的研究興趣點,讓世界瞭解中國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回答好中國道路為什麼能夠走得通。要把握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交匯點,讓世界知道中國已經為世界作出了什麼貢獻、還要作出什麼貢獻。要把握國際輿論議題聚焦點,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關注關切,自信地講成績,從容地講不足。要把握中國民眾與各國民眾的情感共鳴點,展示燦爛多姿的中華文化,使之成為增進友誼的橋樑。
《小康》:您擔任故宮“掌門人”以來,故宮的成績有目共睹,這五年來,您覺得其間最困難的是什麼?對於故宮的未來,您的中國夢是什麼?
單霽翔:從1925年建院到現在,故宮博物院已經走過了91個春秋,悠久的歷史留下的是經過千錘百煉而沉澱的彌足珍貴的經驗和精神,這些經驗和精神錘煉了久經考驗的管理體系、管理手段和管理團隊。所以,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擔任院長,實在是我的榮幸。我把我自己定位是故宮的“看門人”,絕不是什麼“掌門人”。看護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護好故宮的古建築群、看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故宮精神”,這是我們每一代“故宮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永恆的使命。
紫禁城已經走過了近600年歲月,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瑰寶。保護之餘,我們希望能夠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和解讀傳統文化,與觀眾的期望互動,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實現為廣大民眾服務。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將不斷探索創新的方式,藉助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平臺,把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分享給公眾,把故宮博物院所蘊含和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留給年輕人,留給未來。
國家的文化復興是中國人的文化夢,也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宮擁有非常重要的三項世界級文化資源,應該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我認為故宮是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館。故宮在朝陽升起、夕陽西下、月亮升空的時候,都有一種它自身的美,一種寧靜、一種文化魅力,我希望“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來源:《《小康》上旬》 2017年3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