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番禺治水十年

$
0
0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治水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不僅要滿足于水安全,還要水環境、水文化

文|《小康》記者 劉建華 廣州報導

2016年年末,廣東地方媒體報導稱番禺自2007年以來,十年間投入八十多億治理水問題取得良好成效,隨即便受到網友的質疑:“廣州投入500億治水,仍是年年水浸街,番禺能取得多大成效?”

2007年,番禺出臺河湧綜合整治方案,決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堤固、水清、岸綠、面潔、景美”的目標。廣州市番禺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表示,“番禺治水方案在2007年便在區人大會議上表決通過,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將治水上升到人大會議這個層面,方案決議依照‘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十二字方針用十年的時間治理水問題。”

《小康》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番禺目前已基本完成水安全的治理,但在未來的水環境治理中卻困難重重。參與建設的工程師向記者表示,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需要巨大的財政投入,還有排汙管道與住宅樓、地鐵、煤所管道等“佔地”衝突的難題,對於番禺而言,治理水環境或許需要更多的十年。

外洪內澇困番禺

“每逢雨天,番禺就如一個水城,被笑稱是廣州的威尼斯。”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住了十幾年的陳楓霞對記者說,她以前最怕下雨接小孩放學,水漫道路,堵到心塞。不少人對“大雨大浸、小雨小浸、逢雨必浸”都有著切膚之痛。

許多番禺人都不會忘記,在2008年廣州亞運會前夕,珠江上游連續降雨,當年6月16日西江高要站洪水最大流量達到47000立方米/秒,超過20年一遇的量級,水位接近11.0米;北江也出現了10年一遇的洪水。番禺區受西江、北江洪水影響,水位上漲較快,而隨著天文潮漲潮期的臨近,將形成三股洪水合擊之勢。在沙灣水道恒聯段堤圍的獅子閘附近,記者就曾目睹了現場搶修的緊張場面。

6月15日下午4時許,沙灣鎮水利所工作人員巡查恒聯段堤圍時發現,該堤段獅子閘附近發生了塌方,塌方長度由最初的幾米迅速擴展到約50米,向內崩塌寬度最寬處由1米擴大到約3米,塌方體積約100立方米。接報後,區三防指揮部、區水利局和沙灣鎮領導立刻親臨現場,組織人員全力搶險。據統計,這次防洪搶險,共緊急調運5000多立方石料到場,投入6000多個沙包。

由於番禺區東臨獅子洋,南濱珠江口,地處珠三角河網區,西江、北江交匯處,堤線長、水閘多,軟基問題突出,容易出現險情。數百年來,番禺人都深受其害。

《小康》記者查閱歷史資料獲悉,1915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四(西曆7月12~15日),連降暴雨,尤以粵北山區和西江四會、廣寧、懷集,還有廣西梧州等地區降雨量為大。三江(東、西、北)水暴漲,北江與西江兩水“爭道”,再加上洪水“受海潮頂托”,北江水“被迫停留”,改道經三水縣蘆苞、南海縣官窯、大坦章節附註入廣州。同時小北江水經赤白坭過石門,注入荔枝灣,泮塘、恩洲、荷溪以至廣州市下西關地區(多寶、逢源、寶華等街)盡成澤國。還有小支流從石井、槎頭流入增熻,亦是向著泮塘、西關灌注,當時真是一片汪洋。此次水災的受災地域遍及三水、南海、番禺、廣州市郊等縣市。僅據當年的《三水縣調查水災情形表》記錄,即倒塌房屋3.7780萬間,受災人數35.6019萬人,被淹田地達31萬畝。禺南大谷圍(南村、大石、石壁、鐘村、市橋)、瀝滘、上下滘、沙灣、紫坭等地,被淹農田24.4萬畝,塌屋21689間,溺斃41人。史稱“乙卯大水災”。

“上世紀,番禺大部分還是農田,雖然經常受洪災、水災之害,但浸沒的大部分是農田和荒地,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都相對有限,2000年以後,特別是番禺撤市設區之後,城鎮化急速推進,如今全區戶籍人口80.6萬人,登記在冊外來人口113萬人,一遇到水浸城會影響兩百多萬人口,經濟損失巨大。”廣州市番禺區水務局辦公室負責人韋正日告訴《小康》記者。2007年,番禺區委區政府決心徹底改變“逢雨必浸”的局面。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州市番禺區河湧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決定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區河湧綜合整治,努力實現“堤固、水清、岸綠、面潔、景美”的整治目標。

治水十年初見成效

早些年,市橋河的水上交通很繁忙,每逢端午賽龍舟的時候最熱鬧。由1條主幹河道和64條內河湧組成的市橋河,總長149公里,河面平均寬約90米,最寬約278米。流經沙灣、市橋等10個鎮街,涵蓋村居69個,惠及人口約57萬。但對於市橋河兩岸的番禺人而言,在河裡游泳只能是一種回憶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及2000年初期,市橋河兩岸破舊,河床淤積嚴重,河水發黑髮臭。番禺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2007年以前,市橋河受潮汐影響,每天2次高低潮,河道水體震盪往復,置換率低,一旦受到污染,往往很難排除。整治前,這條河幾乎是不設防的外河,受風暴潮、西北兩江洪水和本地暴雨洪水等多重威脅。經過專家多次把脈開方,最後決定將市橋河由原來的外河變為內河,即以興建雁洲水閘作為骨幹樞紐,與上游龍灣水閘、西海咀泵站等形成一個封閉的流域防洪(潮)保護圈。

負責運作水閘的吳工向《小康》記者表示,番禺治水如有成效,不可小看這些水閘的作用。“在洪潮到來前,關閉與外江聯通的水閘,保證河道正常水位。退潮時,開啟水閘可及時排水洩洪。”據介紹,除了防洪潮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還保證城區不受影響和排澇區基本無大的水浸區域。“通過水閘群聯合排定,利用潮汐加速換水,提高河水自淨能力,初步遏制水環境惡化,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迴圈。”吳工說,現在天氣預報已經非常準確,只要關注天氣情況就行了,在洪水來臨之前騰空市橋河,就相當於有一座容量為950萬立方米容量的水庫,水閘一關,足以應對水災了。

韋正日向記者介紹說,十年來,番禺完成外江堤防達標建設381.91公里,新(重)建水閘259座,新(重)建泵站228座,達成率分別由2007年的23%、50%、25%提高至目前的87.4%、88%、82%,具備抵禦50年至200年一遇洪水、十級颱風引發的風暴潮的能力;整治百越廣場周邊、南大路105國道交界處、番禺大橋收費站周邊等15個水浸點,通過水閘泵站群的聯合排定,採取預排騰空庫容等措施,有效緩解市橋城區、亞運城周邊區域的內澇水浸現象;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三防應急預案體系和區、鎮(街)、村(居)三級責任機制,組建應急搶險團隊,構築較為順暢的水雨風情監測、三防視頻指揮以及水務、氣象等部門資料共用機制,形成“以防為主、堤庫結合、蓄泄兼備”的防洪減災總體佈局,全區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安全風險總體可控。

完成沙灣水廠一級保護區物理隔離建設,隔離圍網長1240米,高1.8米,成為廣州地區示範工程;建有水源、水質監測實驗室,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實施24小時監管監控。多年監測結果顯示,番禺區沙灣水道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長期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水以上。建成直徑100mm以上供水管2500公里,供水能力達128萬噸/天,自來水出廠水質綜合合格率為100%,達到國家標準106項指標要求。完成區內供水管網的互聯互通、水務一體化、階梯式水價及25個村的改水工作,全區供水實現同城、同質、同價及系統化服務,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供水應急保障能力。

未來重治水環境

近年來隨著市橋河、礪江河等河湧水環境明顯改善,魚蝦回游,許多原已基本絕跡的魚類又重新出現。不僅如此,市橋河沿岸經過清理,新建寬闊堤岸道路、親水準臺和景點等設施,既方便了市民出行,漸成“交通幹道”,也是附近群眾健身閒遊的首選。“最大的心願就是沿著河邊散步時不再聞水臭、有機會再見到可以游泳的河水。”已經71歲的番禺本地居民何鋒如是向記者表達他的期望。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治水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不僅要滿足于水安全,還要水環境、水文化。

根據廣東省“南粵水更清”計畫,16條廣佛跨界河湧需要在2016年之前消滅“劣五類”水。而位於番禺區的市橋河是其中之一。市橋河水系是番禺三大水系之一,全長38.6公里,其中主幹河道11.8公里,是番禺的母親河。事實上,早在廣州亞運前,番禺區就已經對市橋河進行整治,通過建水閘、清淤、調水補水等多種方式讓主河道告別黑臭。記者近日走訪市橋河水道發現,河湧水質依然能保持清澈。根據廣州市環保局統計的資料,市橋河水質近兩年來一直保持在Ⅳ類水以上。

但市橋河是番禺的主河道,整個市橋河水系還包括了丹山河、沙墟湧、羅家湧等10多條支湧。記者沿河調查支湧發現,情況並不樂觀。不少支湧水質發黑,河道上面有著泥沙、油蹟、垃圾等漂浮物,散發出陣陣惡臭。

“水安全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下一步將治水重心轉向水環境。”韋正日說。番禺區已完成了《番禺區市橋河水系水更清行動計畫》的編製,宣佈對市橋河水系進行全面整治。《計畫》將治理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大目標。近期目標是在2016年前,市橋河主幹河道基本消除劣V類水質,實現不黑不臭,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93%以上。治理範圍除了市橋河水系主幹之外,還包括水系中水質較差的市橋城區的丹山河流域、沙墟湧和羅家湧、鐘村和石壁的屏山河區域等10條主要支湧。而中期目標是在2017年-2020年之內,市橋河水系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遠期目標是在2021-2030年之內,實現市橋河水系河湧全面截汙,黑臭水體總體消除,水質達到V類或以上。據瞭解,為確保各專案標完成,目前番禺區已實行三級“河長制”,將治水納入主要領導政績考核中。

負責施工的一位工程師坦言,整治城市水環境要比治理水安全面臨更多困難。“水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不涉及拆遷等困擾,而治汙困難則大了很多。”他告訴記者,以前一個村子就住一兩千人,而現在卻住有一兩萬人。高低不一的握手樓建得密密麻麻,幾乎是見縫插針地建房子,之前鋪置的排汙管道因為拐彎太多影響排汙效果,現在要拆遷改道,工作進行得非常困難。

對於施工人員而言,拆遷還不是他們最頭痛的事情。“遇到地鐵通過的地方,我們得毫無理由地變道,遇到煤氣管道的話,更是沒有商量的餘地。地鐵和煤氣管道,即使是我們先入為主,也要拆除。”上述工程師表示。

目前,番禺區正按照“摸查、控源、截汙、管理”的工作思路,以汙水處理廠收集範圍為片區,以流域為體系,以黑臭河湧為重點,一湧一策,逐條整治,整治一條,見效一條。據介紹,目前49條黑臭河湧中的市頭湧、沙墟湧等11條正在整治,力爭到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河湧。

韋正日說,番禺抗災減災能力有待提高,仍有26.56公里堤防尚未達標,城區易澇水浸點還未得到徹底解決。截汙管網尚不完善,雨汙合流區域較多,滯後於城市的快速發展。治水事關大局,河湧綜合整治依然任重道遠。

 

 (來源:《《小康》下旬》 2016年12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