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灌雲:白手起家的江淮古地

$
0
0

灌雲的未來絕不能是高樓大廈和環境污染,而是要讓人民實實在在、健康幸福地生活

文|《小康》記者 劉源隆 江蘇灌雲報導

江蘇省轄江臨海,地跨長江、淮河南北,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綜合發展水準位居全國前列。然而江蘇因其地跨南北,在比較其經濟發展現狀時,也往往被分為蘇南、蘇北兩個區域。雖然蘇南發達、蘇北後進,但這是省內比較的差異,若將蘇北各城市、縣域放到全國去排名,不一定落後。

江蘇的發達,除去地理區位的優勢,離不開歷史的因素,當然這兩大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吳楚之地,人傑地靈,從春秋時期就開始累積社會財富,無論是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還是蘇北的揚州、泰州、南通,等等,每一個地方的下轄縣市,其社會經濟發展基本都具有上千年的積澱。

然而,還是有特例,地處蘇北的灌雲縣就沒有這樣的家底和運氣。

歷史上曾經的輝煌

“淮南王,好長生,服食煉氣讀仙經。琉璃作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戲紫房,紫房彩女弄明璫,鸞歌鳳舞斷君腸。朱門九重門九閨,願逐明月入君懷。入君懷,結君佩,怨君恨君恃君愛。築城思堅劍思利,同盛同衰莫相棄。”

這是南北朝詩人鮑照為拜見臨川王劉義慶而寫的《代淮南王》,他將劉義慶比作西漢淮南王劉安,讚揚他好道重情,因此深得劉義慶的喜愛,由此鮑照走上仕途。這位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元嘉三大家”的鮑參軍,正是東海郡人,也就是如今的灌雲人。

灌雲縣文化廣電體育局劇碼工作室主任殷武用灌雲當地的方言朗誦了《代淮南王》。果然,與普通話相比,用淮語朗誦才聽出它清晰的韻律,鮑照無疑是使用當時的淮語方言而創作詩歌的。殷武告訴記者,“如今灌雲的方言仍然保留了古漢語四聲中的‘入’音,因此在朗誦古文時會有明顯的抑揚頓挫之感。”

這種抑揚頓挫,正和灌雲人的生活節奏暗合。灌雲縣中心有一處水街,晚上這裡是全縣最熱鬧的地方,各式的大排檔坐滿了食客,各種小吃攤也生意興隆。此外,這裡還有各種遊藝活動,打靶、套圈,在人工湖上還能劃船,忙碌一天后的灌雲人都喜歡來到這裡,約上三五好友吃點夜宵,放鬆放鬆。“縣裡的生活不像大城市的節奏那麼快,所以人們的幸福感很強。”殷武對記者說,“生活節奏是一方面,灌雲人的幸福還來自對於自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的確,這個全國旅遊百強縣有著極為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

其實,灌雲縣的歷史並不長。1912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多個議員提議以灌河、雲臺山各取一字命名建縣。灌雲縣在建縣之初的面積是非常大的,殷武介紹說,灌雲曾經囊括了今天的灌南縣、沭陽縣、響水縣、漣水縣等連雲港市區的許多鄉鎮,隨著歷史的發展,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轄區不斷被分割,只剩下了如今的1538平方公里。

灌雲雖建縣時間短,但地區歷史悠久。

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灌雲就有人類居住,1981年—1986年間經考古發現62座大伊山石棺墓,並陸續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餘件。西周後,整個灌雲和灌南地區都屬於古海州,因與山東毗鄰,隸屬我國北方,因此在隋唐以前,整個海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是很高的。

至宋代,灌雲成為最早的淮鹽產地,這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短暫的推動。食鹽是人類生活必需品,運達全國各地,對於滿足全國人民的需要、對於保證國家財稅收入,所起的作用、所作的貢獻都是巨大的。而鹽商與鹽官因為奢華生活的需要,也促進了灌雲的商業發展,餐飲、服裝、貿易等行業繁華一時,“穿海州,吃板浦”的民間俗諺應運而生。就在灌雲縣博物館內,存有大量名家字畫,不乏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吳昌碩等人的名作,這在縣一級的博物館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而這些字畫古董都是巨富鹽商的後人向灌雲縣捐贈的。

如今,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灌雲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稟賦。據灌雲縣委書記左軍介紹,灌雲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三產乃至全縣經濟重要的新增長點來抓,提出爭創全省鄉村旅遊示範區的目標,“確保今年初步拉開框架、明年初見成效、後年大見成效,力爭經過三年左右的努力打造成全國一流的鄉村旅遊示範景區。”

半個世紀的建設積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瞭解決千百年來的洪澇災害,黨中央決定在沂河下游新辟排洪河道,北起邳縣,經新沂縣入駱馬湖,從嶂山節制閘出駱馬湖,再經沭陽縣城,在灌雲南部地區穿越鹽河,最後在燕尾港匯合灌河注入黃海。

這條全長185公里的河道是當代灌雲人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經3年時間開鑿的。新沂河建成後,讓灌雲地區解決了上千年的水患問題。50年代中期,灌雲更是因此成為新興的商品糧基地。從此,灌雲人才真正踏上了幸福大道。

據灌雲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從華介紹,就在2015年,灌雲縣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727元和12222元,分別增長11.5%和12.5%。

王從華說:“縣裡老一輩的人還記得年輕時去挖鑿新沂河的景象,他們當時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對於建設家園充滿信心,但是可能誰也沒想到灌雲的發展能有這麼快。尤其在改革開放後,憑藉著建國後打下的良好基礎,灌雲開始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經濟騰飛。”

的確,如今灌雲在幾代人半個世紀的努力下,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船舶製造、裝備製造、金屬材料、輕工紡織、清潔能源等六大支柱產業,構建起縣臨港產業區、經濟開發區和鄉鎮工業集中區三大工業載體。

“十二五”期間,灌雲先後引進富生石化、森柏植物油、華能熱電聯產、恒運醫藥、新樂電器等一批“兩基型”和“三新型”產業專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和現代漁業園區兩大省級園區,啟動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區,全縣高效農業發展到55萬畝,生豬年飼養量160萬頭以上,禽類養殖達1300萬羽,建成3萬畝海淡水養殖、3萬畝蘆蒿、3萬畝西瓜、2000畝藍莓、1000畝食用菌、1000畝紫蘇等特色產業基地。

近年來,灌雲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計畫,依託農村淘寶、一畝田農業網、360500等電商平臺,加快縣內農產品與互聯網的結合發展。建成華潤蘇果、淮連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金源農貿市場等服務業專案。

在城鎮化建設方面,灌雲縣城區面積擴展到28.8平方公里,人口23萬人,城市化率達46%。

海濱大道、S242、S324、G228建成通車,連鹽鐵路、連淮揚鎮鐵路、204國道灌雲段建設都將完工投入使用,連雲港新機場選址也通過了國家民航局審批。海港燕尾港區3萬噸級1號碼頭已建成使用,2015年實現港口輸送量突破200萬噸。左軍表示:“我們把縱深推進沿海開發、做大做強港口物流作為追趕蘇南內陸發達縣份、與周邊兄弟縣市競爭、實現後發先至的加速器。” 據悉,目前燕尾港2號碼頭10月份將全面開港運營,5萬噸級3號碼頭年內將全面開工,年內還將新建10萬平米新堆場,加快5萬平方公里港口物流園建設,“一關三檢”架構全部搭好,燕尾港對外開放有望年內獲準臨時開放、明年正式對外開放。

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灌雲將發揮其區位的巨大優勢,讓經濟發展跨上新的臺階。

綠色生活的未來

灌雲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頭銜——“名廚之鄉”。據不完全統計,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灌雲籍中國烹飪大師、名師有三百多位,獲得省級烹飪大師、名師稱號的有四百多人,獲得高、中級技師資格的廚師近二十萬人,獲得國家、省、市廚藝技能比賽的選手約十萬人,在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從事餐飲廚師五萬人。

除了名廚,當地還有一種特有的食材,就是豆丹。豆丹其實就是大豆的害蟲——豆青蟲。因為古時的灌雲經濟萎靡,人民生活實在太過貧窮,根本吃不上肉,迫不得已把豆丹抓來食用,山東一些地方也有人吃豆丹,但僅僅是把豆丹下鍋油炸,而且沒有形成風俗。窮,畢竟也有窮講究,灌雲人守著眾多的名廚,他們將豆丹用搟麵杖搟壓,使它的皮肉分離開來,只吃肉漿,皮則用來入藥。除了炸,蒸、炒、燉、燒,製作豆丹的方法多種多樣,菜式也是不斷推陳出新。

自2010年起,灌雲縣政府為了促進旅遊發展,連續六年舉辦“豆丹美食文化節”,包括文藝表演、廚藝大賽等多姿多彩的環節,不斷打響灌雲豆丹在全國的知名度。如今,提起灌雲,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豆丹,這個小小的豆青蟲每年引來全國大量的饕客,直接促進了灌雲旅遊和餐飲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也來自旅遊業的直接貢獻。

灌雲人的祖先吃豆丹是因為窮,如今的灌雲人生活富足、大魚大肉,而他們將食用豆丹,上升為一種健康生活的理念。據研究顯示,豆丹含有非常高的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及必需脂肪酸,以及豐富的鈣、磷、鐵和維生素B等。而且豆丹是絕對無毒無害的,它非常嬌貴,作為大豆的害蟲,只要少許的農藥就會讓其致死,因此豆丹是絕對綠色的食品。

從灌雲人對豆丹這一健康飲食文化的推崇,不難看出,如今生活富足的灌雲人,對於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綠色環保。縣委縣政府深知,灌雲的未來絕不能是高樓大廈和環境污染,而是要讓人民實實在在、健康幸福地生活。

“十二五”期間,灌雲縣纍計新建農民集中居住區160萬平方米,完成1130個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實現汙水處理廠建設、四級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區域供水及飲水安全實現全覆蓋,解決54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積極推進化工園區整頓提升工程,園區環境品質得到顯著提升。空氣品質明顯提高,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22天,全縣地表水環境品質按功能區基本達標,叮噹河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0.06%,林木覆蓋率達29.3%,6個鄉鎮獲批省級以上生態鄉鎮。

對於灌雲縣委書記左軍而言,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間的關係並不是一個難題。他向記者直言:“我覺得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並不矛盾,而且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繫,只有在發展中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真正健康、科學、可持續的發展。”

對此,左軍有著清晰的思路。一是發展生態經濟。嚴格執行建設專案環評和環保前置審批制度,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高能耗、浪費資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專案,一律不予審批。

二是發展綠色產業。立足灌雲縣“十三五”產業規劃佈局,重點扶持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等環境影響較小的特色產業;全力提升臨海化工、輕工紡織兩大優勢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實施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行動計畫,大力發展電子資訊、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等具備一定基礎的新興產業,引進和培育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物聯網等新興產業。

三是打造生態園區。深入推進生態園區建立,全面推進化工園區專項整治,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改造提升區內勝科水務汙水處理能力,加快推進華能熱電聯產、光大固廢填埋場、光大固廢焚燒中心推進步伐,提升鄉鎮汙水處理廠運營水準。

2016年,灌雲縣籌畫建設光大城鄉再生能源(灌雲)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專案,建成後將消耗生活垃圾18.25萬噸/年,秸稈等生物質消耗量26.13萬噸/年,實現供熱量約21.4噸/小時,年發電量20745萬千瓦時。在綠色生活方面,灌雲沒有因為追逐GDP增長而盲目或觀望,它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鮑照在寫《代淮南王》為求見劉義慶時,曾有人看不起他,勸說道:你人微言輕,臨川王會理你嗎?鮑照聽後,氣不打一處來,說:“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南北朝時期,門閥等級森嚴,鮑照出身寒微,縱有滿腹才學,也無處發力,能向劉義慶毛遂自薦,足可見其志氣與自信。

或許這就是灌雲人的性格,歷史、出身非自己所能改變,但是命運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黨的領導下,灌雲人雖未繼承什麼實實在在的財富遺產,卻用自己的雙手,僅用半個世紀就發家致富,建設出了一個美麗富饒的灌雲,堅持不懈為子孫創下了閃閃發光的金山銀山和亮麗壯美的綠水青山,真正描繪出了一幅“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震撼畫捲。

攝影/劉源隆

 

(來源:《《小康》下旬》 2016年10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