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湯顯祖身後的遂昌: 《牡丹亭》催生縣域發展之力

$
0
0

把所有的休閒產業當作整體進行規劃,同時把湯顯祖文化、《牡丹亭》文化有機整合。遂昌的做法,讓綠水青山真正活了起來

文|《小康》記者 周宇 戴崇高

北京時間2016年4月8日,浙西南遂昌縣,一座位于錢塘江甌江上游的秀美小城,吸引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昆曲愛好者,魅力源於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

英國時間2016年4月23日,位於英國中部,方圓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近3萬人的斯特拉福德市,在一天時間裡吸引了世界各地超過10萬的景仰者,魅力源於他: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

1616年,兩位大師同年仙逝,2000年,兩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列為世界百位元歷史文化名人。歷史的巧合,把兩位大師聯繫在了一起。

應邀參加在斯特拉福德舉行的莎士比亞、湯顯祖逝世400週年聯合紀念活動的遂昌縣,向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斯特拉福德市政廳贈送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遂昌”版畫及中英版《牡丹亭》。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訪英期間在重要演講中提議中英兩國共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以此來推動兩國人民交流。”中共遂昌縣委書記毛建國說,弘揚湯顯祖文化,遂昌歷屆主政者接力傳承。總書記的關注給一直積極推動湯顯祖文化走出去的遂昌又注入了“強心劑”。

埃文河畔,莎士比亞青銅坐像安放在高大的紀念柱頂上,小鎮的靈魂人物正眺望遠方,目光深邃。遂昌湯公園,高達九米的湯顯祖的雕像坐落其中,曾主政這裡並寫下傳世之作《牡丹亭》的“仙令”手持書捲,風塵僕僕。

為了這次跨越四百年的“牽手”,這座山區小城已積澱多年。

自覺自信 弘揚湯顯祖文化厚積薄發

400多年前的春天,一位個子矮小、才華橫溢的朝廷進士來到遂昌做縣官。從此這座山城就和湯顯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在遂昌主政的五年裡,是湯顯祖人文思想的成熟期,更是創作的巔峰期,在這裡他寫下傳世之作《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悅事誰家院。”踏著青磚鋪就的小巷,我們走進位於遂昌北街四弄12號的湯顯祖紀念館,穿過古樸雅致的館舍,小花園戲臺上杜麗娘輕舞水袖,鶯啼燕囀。

“昆曲,在遂昌群眾基礎非常好。”湯顯祖紀念館館長謝文君和記者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3年,上海音樂學院洛秦教授聽說遂昌有昆曲十番這麼草根的民間藝術,便來瞭解。當時正值春耕,謝文君建議他一同去田裡走走。

“路上碰到一個我認識的鄉親,他一聽說有教授想聽昆曲十番,可高興了,田野中一呼,三四個腿上還沾了泥土的農民就拿著樂器來了。他們一吹起來,邊上婦女就過來了,跟著他們的曲子在唱。”謝文君笑著說,“洛秦教授當時的表情非常驚訝,沒想到昆曲在偏僻的遂昌能夠得到如此完整的傳承。”

昆曲十番是湯顯祖在遂昌任知縣時得以傳播的民間藝術。2008年,這一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被文化部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發軔於民間的自覺與底氣,推動著遂昌縣代代接力,深度開發湯顯祖文化。

“遂昌的湯顯祖文化傳承經歷了從覺醒到自覺的階段。” 遂昌縣委副書記、縣長沈世山給記者翻開遂昌縣湯顯祖文化建設大事記:1984年,遂昌縣成立了湯顯祖研究會;1995年,建立湯顯祖紀念館;2004年冬,遂昌縣制定了《湯顯祖文化發展規劃》;2006年,遂昌縣開始舉辦湯顯祖文化節並同期舉行湯顯祖文化國際高峰論壇。“文化的傳承不可能止步,只能步步向前,需要代代接力。”

2010年3月,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積極牽線搭橋下,遂昌縣向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福德市發出邀請,希望能夠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共同紀念湯公、莎翁逝世400週年。不久後,得到回信:小鎮對獲邀深感榮幸,希望這個專案取得圓滿成功。

“今年是我們英方第四次來遂昌。7年來,遂昌和斯特拉特福德不斷往來,通過戲劇巡演、博物館互展等形式,讓兩座小城不斷加深瞭解。”特意趕來參加2016湯顯祖文化節的英國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副會長菲利帕·羅林森說,“這是我們之間基於彼此偉大作家而在未來開展持久文化對話的第一步。”

2011年4月,遂昌與浙江昆劇團帶著《牡丹亭》折子戲、遂昌昆曲十番到斯特拉福德市演出,並於次年共同建立“湯顯祖莎士比亞文化交流網”。

“湯顯祖出生地不在遂昌,從財力來說,比遂昌有實力的縣域也有很多。我們要做好這篇文章確實不容易。”遂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朱芝貴感慨道,遂昌沒有因為經濟後發、地處偏遠而妄自菲薄,反而延續浙江人敢闖敢試的精神,通過建立完整的發展規劃,搶佔湯學研究高地,培育節慶活動,打造傳承體系,構建與國內國際院校常態交流機制,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勤政善政 踐行湯顯祖文化的當代精神

“聽到湯顯祖名字,英國人感到陌生;聽到昆曲,有人表示有所瞭解;而當我們介紹昆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大家都豎起大拇指。”研究會會長朱旭明對2010年6月第一次去斯特拉福德交流的場景記憶猶新,“這也讓我們認識到,要讓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一樣走向世界,讓湯顯祖戲劇國際化,需要大量翻譯、推介工作。”

眾所周知,英語語言的傳播促使了莎士比亞作品的傳播。湯顯祖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翻譯是大家提到次數較多的問題。

“八十年代初,白之(Cyril Birch)教授翻譯的《牡丹亭》全本是湯顯祖劇作在英語世界傳播的一個重要事件。湯顯祖劇作在西方的舞臺演出,則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陳士爭半、青春版、浙昆版、皇家糧倉廳堂版《牡丹亭》在西方舞臺演出,深受觀眾的喜愛。” 2016年的“浙江遂昌湯顯祖、莎士比亞文化的當代生命國際高峰學術論壇”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永明指出,湯顯祖戲曲之所以越來越受到西方觀眾的喜愛,不僅有華裔學者所做的努力,也有歐美本土學者所做的貢獻;不僅有中國政府、民間藝術團體、高校所做的貢獻,也有西方政府、藝術機構及高校所做的努力。

遂昌縣文廣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邱根松向記者介紹說,遂昌縣政府自2010年起就與倫敦大學擬定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的研究計畫,2014年在倫敦亞非學院舉辦的“1616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研究”的會議成為湯顯祖劇作在海外傳播的重要事件。

“值得我們興奮的事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正在籌備一項‘中國戲劇經典翻譯計畫’,希望與來自中英兩國的學者、機構聯手,為與莎士比亞同時期的中國戲劇經典創作全新英文譯本。”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副院長陳靝沅說。

除了克服語言的障礙,如何延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遂昌縣政府與斯特拉福德合作時一直會問到的問題。

“莎士比亞的作品觸碰我們為人父、為人母、為愛人、為友人的真實體驗。他談論愛情、憤怒、友情、貪婪和野心,他的作品會持續為每個新生代找到與當代相符的現實意義。” 菲利帕·羅林森認為莎士比亞能成為屬於世界的文化符號,和他的無限適應性分不開,“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莎士比亞版本,我們能夠看到他的作品適用於所有新媒介:視頻、音樂、說唱、博客以及混合媒體。”

遂昌的歷任主政者也清楚地認識到,要傳承和弘揚湯顯祖文化,僅靠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來吸引眼球是不夠的,關鍵是湯顯祖文化內在精神是否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相適應。

2016年4月10日上午九點半吉時一到,渾厚的鼓聲伴著三響土銃聲震雲霄,司儀高喊“班春勸農典禮開始”,村民扮演的勾芒神、酒神等春祭團隊抬著祭品、金牛和紙牛、五穀杖、幡旗、茶旗,浩浩蕩蕩地巡遊進場。

湯顯祖在遂昌任知縣的五年間,每年春天時節,都會親自下鄉,給農民送花、賞酒、贈春鞭,叫大家開始春耕生產,並將“班春勸農”民俗景象寫入了《牡丹亭》。民國以來,大規模的班春活動隨之消失,而演變為民眾的自發行為。遂昌卻根據《牡丹亭》及史志縣誌記載,成功恢復了當時盛景。

“湯顯祖是一位勤奮的官吏。”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周錫山在活動現場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說,“勸導農民種地本不是上級朝廷囑咐的必做事項,湯顯祖卻自發主動地勸導農民勤奮種地,這本身就是一種勤政的表現,也正是當代社會所需要的。”

遂昌研究湯顯祖文化絕非僅限於《牡丹亭》,更是通過研究湯顯祖在遂昌主政期間對自然生態及政治生態所做的貢獻,發揮其現實意義。400年後,遂昌不僅還原了明代的農耕文明,更通過特殊的方式承諾:要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時代,打造農產品安全縣域。

在典禮最後的“萬人簽名”活動上,縣領導、鄉鎮幹部、農戶代表、供銷社代表在書童展開的書捲上用毛筆莊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承諾主動承擔起將遂昌打造成農產品安全縣域的責任,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遂昌縣副縣長鄭永利告訴《小康》記者,遂昌為服務G20,正在打造“優質食材供應基地”,在3月14日啟動了“農產品品質安全鞏固提升百日攻堅行動”,“萬人簽名活動的目的是讓大家從自身做起,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僅僅靠法規的監督與懲罰。”

400年前,湯顯祖在除夕夜放犯人回家過年,在元宵夜讓犯人看花燈。如今,那留有“縱囚觀燈”美談的濟川橋,成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交通要道,只有橋頭的遺址標誌提醒往來行人:親民惠民、勤廉政治,這是從400年前延續至今的遂昌為官者的共性。

文旅結合 讓綠水青山真正活起來

“我們沒有任何公共資金,幾乎全部收入來源於旅遊業務。”當菲利帕·羅林森說出這句話時,記者很好奇這個已經有160年歷史的基金會是如何不靠政府扶持,還成為地區旅遊和經濟的主要貢獻者。

“我們在全世界推廣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看護莎士比亞的居所,我們搜集各種和莎士比亞相關的檔、書籍和物品,我們的藏品免費對所有想眼見為實的人開放。” 菲利帕·羅林森接著說,“2015年,我們接待了超過80萬來探訪莎士比亞故居的遊客,還有來自全球各地參加我們教育課程的48000多名學生。通過和英國境內其他文化機構合作,促成了150多萬在校學生參與我們莎士比亞周的推廣專案。”

反觀遂昌,與斯特拉福德的發展路徑有很多共通之處。

綠水青山的好生態是包括遂昌在內的浙西南縣域的共性,遂昌要在同質化中脫穎而出,必須在文化上提高競爭力。遂昌人眼中的湯顯祖文化不再是一種歷史擺設,而成為縣域發展的紐帶:湯顯祖文化被全面融入遂昌南尖巖、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神龍穀、千佛山等4A級景區。

2016年4月,遂昌湯顯祖戲曲小鎮正式開工。 

這個距離縣城3公里左右、總用地面積2.99萬平方米、總投資30億元的小鎮,建成後將成為戲曲養生的福地、戲曲體驗的樂地、戲曲愛情的聖地,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戲曲文化旅遊特色小鎮。

新常態下,浙江省全面啟動特色小鎮建設,小鎮經濟成為浙江經濟的新載體。遂昌縣政府很清楚,戲曲小鎮的建設並非政府以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自己要擔當的是引導、監督的責任,重點則是要靠市場化運作讓小鎮保持持久生命力。

“建成湯顯祖戲曲小鎮就是遂昌傳承傳統文化和發展休閒旅遊的最佳結合。”麗水市委書記史濟錫在戲曲小鎮開工儀式上表示,戲曲小鎮可以讓湯顯祖文化更加生動、有型、產業化地推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湯顯祖文化新的生機和活力。

把所有的休閒產業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同時把湯顯祖文化、《牡丹亭》文化有機地整合起來,遂昌的做法,讓綠水青山真正活了起來。

《舌尖上中國》第一季,用遂昌冬筍開啟了探尋國人味蕾的旅行;遂昌三井毛峰從藏在深閨無人識,每斤幾十元飆升到上千元;美麗鄉村建設讓越來越多的資本相中遂昌鄉野間的泥坯房和古村落。這個1800年的古城,逐漸演變成區域經濟增長點。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記者離開遂昌時,車子開過龍麗高速遂昌出口,迎賓大道旁明清風格的文化牆上刻著湯顯祖的這句詩,這是他任遂昌縣令時,對當地生態、政治環境的褒獎。如今,湯顯祖身後的遂昌,依舊按照這樣的價值取向,走得從容、自信。

 

(來源:《《小康》下旬》 2016年8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