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國蓮
從小到大學業一帆風順,出國留學、進入國際級大企業工作,一向是人生勝利組的張鴻文,壓根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失業在家當「煮夫」,更沒想過自己竟會苦苦追尋「快樂」與「幸福」最基本的定義。
2009年7月,也是金融海嘯爆發後的隔年,張鴻文自信地離開惠普(HP),卻為他開啟之後5年的人生摸索期。沒想到求職前半年工作完全沒著落,獵人頭公司對張鴻文的評價頓時從天之驕子變成一無是處,他從意氣風發到心慌意亂。回顧離開惠普後的求職慘狀,他自嘲:「如果當時知道外面世界如此悽慘,也許我會忍耐一下。」
第1次挫折
從雲端跌落
在惠普任職13年的張鴻文,高爾夫、喝酒等應酬經常是從早到晚,從週一到週日,從國內到國外,亞洲高夫爾球場幾乎都有他的足跡。獵人頭公司三天兩頭就來找張鴻文,如天之驕子般引人注意的他,日子過得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不過,不知何時開始,業績越來越難做,慘的是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惠普進行組織重整,總經理被撤換,在公司第二資深的張鴻文由業務與行銷主管職被轉調研發,張鴻文深知自己無法管理研發部門,也心知肚明公司趕人的意圖。他盤點財務,憑著有千萬以上資產,加上一棟已繳清房貸的房子的底氣之下,他自信地跟太太保證「不用擔心,財務不是問題,工作再找就有!」
2009年,以優退方案離職的張鴻文第一次主動找上獵人頭公司,沒想到獵人頭公司冷眼相待,甚至把他嫌得一無是處,頓時他才驚覺在大環境不景氣下,就業市場僧多粥少。
求職半年不斷遭遇挫敗,嘗遍人情冷暖,張鴻文開始心慌了,想找還在惠普的老同事聊聊,但多數人不予理會,於是他經常跟當時離職的多位惠普主管聚會,互吐苦水取暖。所幸,太太在這段時期不曾叨唸,沒給張鴻文增添更多壓力。
第2次挫折
不懂為何而戰?
悽慘落魄地過了6個月後,透過惠普同事轉介,張鴻文得到鴻海中國廠的工作機會,即便知道工作內容及企業文化,與自己過往經驗差異很大,但他顧不得這些,心想有工作就先做。在外地撐了10個月,張鴻文最後還是決定離開,他自知這份工作不適合久待,遠距離也引發家庭問題。
比起第一次失業,離開鴻海後,張鴻文的挫折感更甚,畢竟先前找不到工作時,還可以安慰自己「大家都一樣找不到工作」;但離開鴻海後,張鴻文卻開始懷疑自己為何而戰?他從年輕開始努力打拼,很早就五子登科,家庭美滿、擁有讓人欣羨的工作、出入開的車是雙B,日子過得優渥舒適,外人會主動來維持關係,家人對他的成就也引以為傲,但此刻的自己,看來前途黯淡,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離開鴻海之後的一年,張鴻文自述「得把自尊心丟到抽屜裡才敢出門」。很不快樂的他開始想瞭解快樂、幸福的本質,於是在網路上四處逛部落格、大量閱讀心理學書籍,終於,他在同樣是中年離開職場的旅遊作家老黑(田臨斌)身上,以及從心理學書籍的閱讀心得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我下定決心只做好自己,不再在意社會價值觀。」
張鴻文掙扎著追尋自我的同時,也評估著要轉職或創業。他認為自己的本行景況是一片紅海,若沒想出更好的藍海模式,成功機會不大;逛了加盟展,卻發現從早忙到晚,可能連定存都賺不到。一般的創業看來行不通,他轉向考慮「專職投資」的可能性。
整整一年,張鴻文過著像準備聯考的日子,白天上各種投資課程、去圖書館看書,充分吸收課堂、書籍中的投資方法、歷史、行為學與理論,打下厚實的基礎後,他決定把投資當創業,做為人生下半場的工作,「與其自己創業做老闆,不如讓張忠謀、郭台銘幫你賺錢。」
投資當創業
找回自我價值
張鴻文學習財經作家怪老子蕭世斌、綠角、洪瑞泰的心法,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批買進債券基金、ETF,以及具長期穩定成長特質的價值型個股。架構投資組合時,張鴻文會先類比每年提領4%當生活費用,這麼一來,即使資產遭遇如2008年金融海嘯那樣的最壞情況,生活也不會出現大問題。
依照這個原則,他設定的投資目標是5~6%的年化報酬率,以支應未來40年所需的生活支出,換句話說,他可以不用再為錢煩惱。
張鴻文現階段的投資組合中,股票比例60%,債券加現金的比例40%。其中股票部位分成主動與被動兩種投資方式,約各占一半。
占整體投資組合50%的被動式投資,是張鴻文的安全基石。他表示,ETF是會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值的產品,從過往的投資歷史資料來看,只要是投資全球或大盤,而不是重押特定市場,過程中雖有上下波動,但投資越久越安全,放10年未必賺,但20年一定獲利,因此張鴻文建議採用的策略是:定期定額投資,並長期持有。
未來,若全球金融市場出現較大修正,張鴻文考慮把股票比例拉高,理由有二,一是自己對股票投資越來越瞭解,二是受股神巴菲特預立的遺囑內容啟發:「留給太太90%的股票(ETF)、10%的債券。」這讓他更有信心長期投資股市,追求資產的長期穩健成長。
不再為錢煩惱
重拾生活樂趣
藉由不斷從實際的投資操作中學習、調整,張鴻文從投資的第3年起, 心理上就已有餘裕,重拾生活的樂趣,包括參加土風舞、烘培課、旅遊等。他每年從資產中提款4%當生活費,至今資產仍約有3成的成長。雖然現在他的收入較同儕低了一些,但他相信到了60歲以後,將有機會超越他們。
沒有退路, 讓他決心拼了命做好投資; 而投資上的斬獲,則讓他重拾尊嚴與自我價值,再創人生的第二春,他的成果,旁人也看在眼裡。他參加的理財讀書會同學賴美秀從旁觀察, 張鴻文除了夠認真, 執行力強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他非常有紀律地依照自己的規畫, 以3∼4年的時間佈局完成, 即便中間遇到歐債危機,受到一些驚嚇,但也只是讓他更體認理論與實際作法間的差異,以及股、債、ETF商品中的許多細節而已。
接觸投資之前, 張鴻文對投資的認知就是「賠錢」, 沒想到遲至46歲才開始學投資的他,現在卻把投資當一輩子的事業來看待,他開心地說:「中年才開始,一點也不晚!」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9月號第120期
(來源:《Money錢》 2017年9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Money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