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理財雜誌 — 最新文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高科技走出深閨對接民生

$
0
0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最終走上市場造福於民眾,鏈條各個關節的打通,讓位於科技領域“金字塔尖兒”的科研成果開始俯下身子,未來,高科技將成為反哺社會的“真金白銀”

文|《小康》記者 尤蕾

科技成果如何落地開花?作為“科技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為中科院)一直在尋找答案。

在2017年3月29日舉行的中科院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中科院明確了 “十三五”重大突破的專案部署,今年中科院將在農業科技、生物科技、資源環境和高技術等四個方向部署11個重大專案。

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行動的一大契機是前年10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正式實施,這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人才創業創新的熱情。2016年4月,為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科院宣佈啟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同年11月,中科院發佈了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

位於科技領域“金字塔尖兒”的科研成果,已經開始俯下身,未來,將成為反哺社會的“真金白銀”。

定下“五年之約”

“從今往後,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要變成一種主動行為。”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如是說。

去年,“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方案實施,這也是中科院與國家定下的一個“五年之約”,在五大方面確立了25項重點任務,到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每年6000億元,院屬機構孵化“雙創”企業5000家,“十三五”期間專利實施比“十二五”翻兩番。

嚴慶對媒體介紹稱,中科院原來做的科學先導專項仍然會繼續做,另外在“十二五”時期啟動的科技服務網路也將繼續推進。“重要的是我們準備在這個專項行動裡新設重點專項,拿出五億元資金,在已有重大突破的基礎上,選擇不超過10個重大的成果。”同時,中科院還將與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緊密配合,與院所投資企業及相關產業部門結合,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三鏈聯動”。

其實,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中科院部分院所已經進行了嘗試與探索。成果轉化,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科院理化所是中科院的研究所中唯一一個偏重於中下游產業鏈,並以技術轉移、科技成果產業化為己任的研究所。早在2002年,因為沒有企業願意“埋單”,理化所自籌資金200萬元進行了用於深冷冰箱的混合工質製冷技術的中試試驗(即中間性試驗,是科技成果向產生力轉化的必要環節,成果產業化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中試的成敗)。憑藉著先進的技術,理化所最終征服了企業,企業向其購買了相關技術,理化所得到了2200萬元的回報。當然對於企業來說,也嘗到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甜頭”,如今利用這項技術可將溫度下降到零下200多攝氏度。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最終走上市場造福於民眾,鏈條各個關節的打通,其意義不僅僅是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在技術應用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在中科院下屬院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馮埃生看來,“只要是好的成果,想轉化不出去都難”。此話一出,是有底氣的。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科技轉化上可謂是一個“領頭羊”。據瞭解,近5年來,該所纍計實現專利技術轉移、轉化300多項,實現智慧財產權轉移、轉化收入超過10億元,輻射工業產值2000億元。當然,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在導向、機制、政策、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都做到了保障到位。

而在上海藥物所,“科技富豪”引人注目,2015年,上海藥物所15項新藥研發成果成功轉讓,合同總額高達8億元。西安光機所共孵化培育84家高科技企業,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實現產值12億元、納稅7000多萬元,新增就業4000多人。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地區,舞臺同樣廣大,從“高大上”到“接地氣”,中科院各院所的成果轉化遍地開花。

能夠讓科研院所甩開膀子加油幹,讓科研人員的創業創新思維變成現實,都離不開開放融合的思路。這也正是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中所著重強調的,專項行動確立了五大方面25項重點任務,即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出並落地轉化、建立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體系、培養培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人才團隊、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載體、營造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環境和氛圍。

集中力量“抓大放小”

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生態環境、城鎮化等,啟動實施了科技服務網路(STS),組織實施了一批國家產業化和科技支撐專案,與省市區和相關行業部門簽署實施了一批戰略合作協定,如渤海糧倉、海洋生態牧場、東北現代農業、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甲醇制取低碳烯烴、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納米綠色列印、幹細胞脊髓損傷修復、鐳射電視以及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抓大放小”是中科院在“十三五”中作出的重大改變。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圍繞5個重點服務領域,設置了21個服務主題。現階段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將50%的專案經費用於院“十三五”重大突破的專案部署,這些專案支援力度一般在千萬元級別,執行週期為18~24個月。

該規劃針對有望實現創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合理配置科技資源、佈局科技專案,將組織若干具有重大效益和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示範轉化工程,通過重大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創造出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引領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或直接產生顯著經濟社會效益。

在農業科技方面,中科院部署了三大專案。一是“第二糧倉”專案,旨在解決黃淮南片農業生產關鍵問題,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技術整合與示範樣板。二是生態草牧業專案,將以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為核心區,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草牧業發展模式。三是海洋生態牧場專案,建立海灣型、島礁型等可複製、可推廣的海洋生態牧場模式,為漁業轉型升級興業和“海上糧倉”建設提供支撐。

在生物技術方面,中科院部署明膠酵素法綠色製造2.0工藝研發及應用專案,旨在實現國內行業全覆蓋,在國際上推廣;部署國門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專案,將建立生物快速檢驗檢疫與物種鑒定體系。

在資源環境方向上,中科院部署了四個方面的專案。一是全國及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評估專案,旨在開展全國範圍新一期(5年)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變化狀況評估,支撐國家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專案,將制定典型污染物土壤環境基準,建設不同類型治理示範區,支撐國家“土十條”落地。三是典型縣域鄉村污染綜合治理專案,探索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及PPP產業化模式,服務新農村建設。四是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減災對策專案,評估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支撐廊道內鐵路、公路等重大工程決策及建設,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在高技術方面,中科院一方面部署了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發及其產業化專案,旨在實現國際首個面向智慧資訊處理領域的晶片規模產業化;另一方面部署了面向新一代移動通信的5G晶片產業化專案,將建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的5G晶片和網路關鍵技術創新鏈,支撐國家“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總體目標。

對此,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說,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可以明顯感到地方、企業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需求十分旺盛,未來中科院將繼續加大有效科技供給,加大人力投入。中科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前景樂觀,“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纍計預計超過2.2萬億元,新增利稅纍計預計超過3000億元。

 

(來源:《《小康》下旬》 2017年5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小康》下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