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技術先機,就能決勝未來,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投入探測未來技術。
一向馬首是瞻的美國,已提早對未來生物技術的產品與現有的產品,進行預測與風險評估。
Outlook 2025台灣生技產潛力技術方向在何方?本刊進行台灣生醫產業界,首次對未來潛力技術的意見大調查,結果指出,業界對台灣與全球最具市場潛力的技術看法大不同。
文/蔡立勳、王柏豪
2025 年,距今不到10 年,你是否曾經想過,這個世界,到時候是什麼樣貌?
特斯拉(Tesla) 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展現雄心壯志,要送人類上火星,甚至在火星上「造城」。
中國要藉由「中國製造2025」計畫,從「製造大國」擠身「製造強國」之林;印度每年的全國消費額,將達到每年4 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消費經濟體。
我們居住的台灣,2025 年則進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的長者,將佔人口總數20%。
回到家中,瑞典家飾品牌IKEA,要讓廚房裡的餐桌變聰明,不僅能分辨食材,同時提供合適的食譜建議,甚至,餐桌本身就是智慧溫控火爐、磅秤、保溫器或計時器。
過去,這些事被視為天方夜譚,屆時,卻即將成為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麼,全球生醫產業到了2025 年,又將如何發展?哪些技術將脫
未來技術對現在監管與專業的挑戰
掌握技術先機,就能決勝未來,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投入,探測未來技術。
今年3 月9 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S) 就發佈《為未來生物技術產品做好準備》報告,預測未來5∼ 10 年內生物技術產品的發展趨勢,確定未來產品會對現有產品和技術造成哪些風險,並指出哪些科技能力、工具和專業知識,可以協助主管機關監管未來的生物技術產品。
報告指出,生物技術產品的規模、範圍、複雜性和發展速度在未來5 到10 年內可能會增加。許多產品將與現有產品相似,但透過全新製程,某些產品甚至可能與現有產品完全不同。
未來幾年,生物技術產品發展也將挑戰美國監管機關的各項能力,包括處理產品創新之顯著增長、生物技術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和監管過程中角色的多樣性等。
報告也指出,美國環保署(EP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農業部(USDA) 等生物技術產品相關主管機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資源水準有可能不足因應未來生物技術產品的發展問題。
因此,報告建議EPA、FDA、USDA 和其他相關的主管機關應提高科學能力,改良研究工具和預測生物技術增長的關鍵領域;充分利用先導計畫來提高對生物技術產品生態風險評價、效益分析結果的理解與應用,以建立新的風險分析標準方法。
同時,自然科學基金會(NSF)、國防部(DOD)、能源部(DOE) 和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 等生物技術研究機構,也應當提高對於研究的監管力道,將研發、教育與監管研究結合起來。
NAS 指出,目前生物技術的監管系統複雜且分散,可能導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未來生物技術產品的開發缺乏可預見性,也將使民眾對未來的生物技術產品監理失去信心。
未來十年的產業新定位
在生技領域上,一向馬首是瞻的美國,已提早對未來的生技產品與現有的產品進行預測與風險評估,目的是為了將來能更有效監管未來產品的安全使用,以增加技術真正應用於市場的發展潛力。
反觀台灣呢?
我們一向關注國際生物技術發展趨勢,但曾真正試圖以台灣觀點,及自身資源和條件,來預測未來十年的潛力技術嗎?
2013 年,由經濟部技術處指導,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工研院競爭力中心(KEC)、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與台灣經濟研究院3 所等單位,曾共同合作執行「台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
該計畫訪談了近600 位國內外產學研專家及意見領袖,分析出全球重大趨勢及關鍵議題,並研究歸納出台灣產業未來的4 個轉型方向。( 分別是「全球資源整合者、產業技術領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生活型態先驅者」)
MIC 所長詹文男之後表示,「面對全球總體環境形勢的快速變化,台灣需要前瞻未來十年的產業新定位,將國家寶貴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相對其他科技產業,台灣發展中的生物技術產業涵蓋非常多元,藥物開發、醫療器材、農業生技、基因科技、新技術等,各領域也都像引擎般往前推動,將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推向一個可以更符合未來醫療及健康市場需求的新定位。
但台灣市場太小,政府資源有限。且一般而言,台灣生物技術更非國際上認為的「產業技術領導者」。
如此一來,台灣如何利用優勢加以發展,除了將是生技產業未來十年內的發展或轉型方向外,也是推動產業向上提升的驅動力。
前瞻生技未來 首次產業菁英看法大調查
未來十年內,台灣應該朝向那些「最具潛力技術」努力呢?台灣產業精英眼中的全球最具潛力技術是哪些?又如何看待台灣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為此,本刊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合作,針對目前生醫產業的15大技術進行問捲票選「Outlook 2025台灣/全球最具市場潛力的技術」,這也是首次從台灣生醫產業面,進行的意見調查。
本刊同時專訪多位在各權威科學研究獎項中獲獎的年輕科學家,他們能從各科學獎賽中突圍而出,必然都是台灣生醫科學界新秀,到2025 年,更可望成為台灣生物科技研究的核心群。
從他們眼中,預測台灣未來最具潛力或競爭優勢的生物技術領域,或將有不同的視界與觀點。( 各專訪請見後文)
本次票選,自本刊資料庫篩選名單,於今年3 月25 日至4 月15 日,合計3 周內,發放1,000 份問捲,最終回收268 份問捲,回收率為26.8%。
參與調查的對象,包含製藥、醫療器材、生物資訊、投資顧問、技術服務、ICT 跨領域及其他等7 項領域,以製藥領域最多,佔30%。( 見圖一)
從服務單位參與的分佈情形看,企業與學校皆為39%,研究機構、醫院則分別為15.45% 與6.5%,顯示無論是產業或學界,都對於生醫領域未來極具市場潛力的技術相當好奇。( 見圖二)至於職業位階,一般員工或研究員參與調查的佔比高達50.4%,學生佔比為27.38%,管理階層參與為19.44%。
這也顯示,一般產學人士都希望知道未來的潛力技術會在哪裡,而管理階層可能相對已在各領域定調,所以對未來的潛力技術看法顯得平淡。
>>本文節錄於《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5月號
(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2017年5月)
更多精采內容請點擊:《環球生技月刊》